全部 新闻 视频 文献 图片
首页>非遗项目>  客家童谣

客家童谣

日期:2022.09.23来源:暂无 点击数:10

客家童谣,是民间童谣的重要分支,也是民间文化的杰出代表。几乎所有客家分布地区都有传唱客家童谣,各个地区的客家童谣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瑞金作为全客县,客家方言的糯性和跳脱,在客家童谣中异常明朗。“细月光,大月光,看稳贼古偷茄秧。哪个见?瞎子见。哪个猎?瘸子猎。猎到哪?猎到外婆新屋背,跌烂瘸子膝头盖。”膝头盖,猎到哪,这些典型的方言,就是瑞金客家童谣的地域标签。

问答形式,是客家童谣的基本结构之一。一曲童谣,人人上口,不管孩子们懂不懂,都可以成为语言接龙的游戏。走路的时候,童子之间传唱你一言我一语,像一场青山间的实地演出。对接顺畅,众人欢乐,一人卡口,众人更乐。“清早食格唔几菜?青菜。唔几青?竹叶青。唔几竹?黄竹。唔几黄?鸭蛋黄……”这种不断延续对答的童谣,可一二人,三五人,可七八人,铺陈的事物成为童年最早的词典。

客家童谣取材于客家地区的日常生活物事,形式多样、语言活泼、易于上口、贴近生活、变化多端。四海客家一相逢,会知月光映童心,《月光光》这类经典谣曲成为客家人的文化血脉,虽然版本因地而异,但客家话中的月光,闪烁着童稚的光芒,成为久远的乡村记忆。音乐如山河,也可带上时代的记忆。在毛泽东《寻乌调查》中,童谣便不只是欢乐的笑声,还是生活的哀伤:“月光光,光灼灼。埃跌苦, 你快乐。食也毛好食, 着也毛好着……”为此,童谣创作者,并非孩子,而可能是大人借助童谣形成,吐露人民的心声。

瑞金的客家童谣,就像各具风味的特色小吃,遍布绵江流域和梅江流域。由于电视传播和网络音乐的覆盖,乡村文化渐被城市文明侵袭,但作为重要的“口头文学”,童谣仍在乡野之间经由妇女老翁之口,传给新时代的孩童们。瑞金文士也颇有爱好者,喜欢采风之之后,捡拾到自己的文集里,保存一份浓浓的乡愁。“蚁公子吃斋饭,一碗干鱼,一碗蒸蛋。多谢姐姐红米饭……”谣曲一出,便能唤起浓浓乡情。

瑞金的客家童谣,作之于乡民,传之于儿童,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儿童趣味。“长尾巴,扫厅下,扫得厅下溜溜光,牵到新娘来拜堂。拜堂好是好,明年讨大嫂。讨个大嫂矮宿宿,唔会做饭会煮粥。”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不少地方的乡民保存着这些旧童谣,以印证传统乡土的思想理念和风情习惯。同时也尝试创作新童谣,反映新时代的生活变化,构筑全新的乡土


3 0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7瑞金非遗    备案号:赣ICP备05006704号    访问量: 6383人次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