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灯闹春
茶灯,是客家民系迎春的方式之一。新春到来,客家人以灯舞之、以歌唱之,灯彩走村串户,主人开门迎灯,四邻串门看灯,正月时节花灯众多,尤以茶灯闹春最为普通。明清时期,茶灯便在客家村落盛行,瑞金乡民一般谓之“揩茶篓”“搬灯子”“搬茶灯”。
茶灯,是客家歌舞花灯的源流,也是客家采茶戏的原型。客家人热情好客,客至村中不论远近亲疏必以茶招待,而凡有喜事好事也擂茶宴饮,茶是客家人重要的生活符号。瑞金地处武夷山西麓,自古盛产茶叶,劳者歌其事,有茶山茶场便有民歌。山上广植茶树,每逢采摘,采茶者歌声相互应答,甚为壮观,便有了瑞金八景之一“铜钵茶歌”。而茶歌延伸发展,便有了茶灯歌子(灯彩歌曲)。
在瑞金客家村落,尤其是山区乡镇,每逢正月休闲便起茶灯队伍。挑茶灯,对唱或主唱,伴奏乐队,祝赞领队,各司其职。剧组一般都是在正月初一临时排演,初二正式发帖出演,一个晚上能唱好几个厅堂(屋场)。正如灯歌里唱的:“临时上山砍竹子,临时上街买花纸……”白天,他们把演出的帖子发送到一个个村子的一个个厅堂去,接帖子的晚上就去演。也有茶队爬山过寨不去送贴,走到一个屋场就以锣鼓宣示,听到迎接的鞭炮就进门演出。正月时节,山坳河谷的客家村落,茶灯和鞭炮齐鸣,响彻黄昏,迎接春天的降临。
客家村落接灯,多是大户人家,或众厅祠堂。接灯进门,祝赞表演,都有固定而神圣的仪式。灯队来到禾坪,茶灯就开始唱起来,来到厅堂门口接着唱。花灯一路走一路赞,进到厅内,焚香敬拜祖公堂,然后祝赞,祝赞完后接唱:“正月摘茶是新年,放下担子来拜年……”茶灯过处,生活火热,客家人以灯彩的形式祈盼幸福、祝福未来。
苏区时期,茶灯表演成为红都瑞金“万人提灯晚会”的一部分,庆祝一苏大和二苏大召开。而茶灯闹春的习俗,也由此加上了新的文化内涵。新的灯歌《采茶姑娘心欢畅》应运而生,既保留了传统《十二月采茶歌》按岁时活动来言情表意的风格,又将分享土地革命胜利成果所带来的感恩之情由衷地表达出来。新中国成立之后,茶灯年年未断,即使是破“四旧”时,茶灯歌词有韵有节,还能即兴现编,除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唱本外,还新编了一些计划生育、奔小康,农村新风一类的歌本唱段。
如今,瑞金的梅江流域和铜钵山地区,茶灯闹春仍然兴盛不绝。苏区振兴之后土屋改造村落变新,茶灯春节进村庆贺,更受欢迎。茶灯热热闹闹半个正月,到十六晚烧完灯才结束,来年再重扎茶灯。灯队总能够吸引年轻人参加,一年一度随春而至,陶冶民情传播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