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新闻 视频 文献 图片
首页>非遗传承人>  冈面车灯传承人蔡秀柱

冈面车灯传承人蔡秀柱

日期:2022.09.23来源:暂无 点击数:40

 蔡秀柱,1948年12月生,汉族,江西省瑞金市冈面乡上田村蔡屋人。上田蔡屋自古便有“上田蔡屋,弹琴唱曲”的美誉,蔡屋是远近闻名的戏剧灯彩之乡,祖上传下来的习惯,每年的春节期间,都要到附近村寨去唱半班、搬灯子,冈面车灯制作技艺及表演就是冈面灯彩中较有代表性的项目。

 蔡秀柱10岁开始学唱“茶灯歌子”(灯彩歌曲),12岁开始搬灯(演灯彩)和看“半班戏”(采茶戏)。那时没有文字记录的歌本,全靠大人们口口相传,凭记忆用嘴巴教唱。每年从正月初二开始,大人们去唱半班戏,蔡秀柱和一些小孩及不太老的老人们就搬灯子,一直到正月十四。十五则要在蔡屋举行半班、灯彩闹元宵,年年如是。当年蔡秀柱和搬灯子的小伙伴们一起学了十几首茶灯歌子,而且每首都背得滚瓜烂熟。在lO多天的时间里,每天晚上轮着唱,不亦乐乎。小小年纪在不知不觉中就在进行非物质艾化遗产的活化传承。后来蔡秀柱上学了,到三年级时.刚会写几个字就把能背的十几首茶灯歌子用本子记下来,空闲时还经常缠着老人们继续教唱蔡秀柱们还不会唱的茶灯歌子,再把它记录下来,记得当时一共记下了二十几首茶灯歌子。在整个小学和初中时期是茶灯歌子、搬灯子、看半班戏伴蔡秀柱长大。   

一年又一年的耳濡目染让蔡秀柱对车灯制作技艺产生了极大地兴趣,每年看着老人制作车灯,他都会不由自主的前去观看,帮忙,不知不觉中,蔡秀柱学会了车灯制作技艺,并且逐渐成为制作的“好手”,成为每年制作车灯的领头人。

然而,世事难料,一场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十几年的动乱和浩劫.儿乎把这些被说成是“封资修”的传统文化全部扫地出门。蔡秀柱从小记录的灯彩资料遗失殆尽。所幸的是在蔡秀柱脑海里的民间文艺却没有被那种“纯无产阶级思想”冲洗掉,还一直顽固地留在了蔡秀柱的记忆里。

改革开放后,蔡秀柱已经参加工作多年了。基层文化站的工作岗位,注定蔡秀柱对客家民间文化有缘,使蔡秀柱有机会继续传承、保护、整理、抢救濒临消失的不可再生的客家民间文化艺术。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协助恢复了上田半班剧团和其它几个村的传统戏业余演出队,恢复了灯彩演出。还把蔡屋车灯、冈面茶灯歌子、渡头高社、竹园八仙灯、打花鼓等向上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蔡屋车灯己申报成功,列为了赣州市和江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蔡秀柱也成为了省级蔡屋车灯的传承人。另外,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间灯彩歌曲、民歌、山歌和民间故事,二O一一年元月,印刷出版了《铜钵茶歌(第一集)冈面客家灯彩歌曲集》。蔡秀柱也被吸收为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和赣州市瑞金市民问文艺家协会会员。赣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还聘任蔡秀柱为赣州市非物质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并被评为红都十大民间文化艺术收藏保护与研究有突出贡献人物。同时,为瑞金市文化局将要出版的《家园厚土一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写了《车灯》、《八仙灯》、《打花鼓》、《闹高社》、《冈面茶灯歌子》等5篇文章。

 二0一一年,还是阳春三月,蔡秀柱和一个叫许英的教师,带领以蔡屋学生为主的渡头初中9名女学生,前往首都北京,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的使者形象,和来自祖国各地的15个少数民族一起联袂参与“守护家园·文化表情——土风纪述展演”。以一曲赣南客家民歌《长歌——送郎调》和由此演绎的《十送红军》,向世人展示一脍灸人口的革命歌曲,竟然来自这样一种母语原型。并且向人们宣告,如果我们不庆幸汉族地区没有失去原生态,那我们就要感谢赣南客家民歌,为我们奉献了这份守护。通过这次上京展演,上田蔡屋已成为客家文化村寨,活化传承的戏曲之村,“下里巴人”登上了大雅之堂。蔡秀柱也更加热爱蔡秀柱们的客家民间文化,蔡秀柱将痴心不变,终身为其守护。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40年一晃而过。可蔡秀柱不会在回首往事时因虚度年华而懊悔。在这40年中,前10年放映电影,搞映前幻灯宣传二千多场,写画的幻灯片数千张,编写的好人好事难以记数。后30年的文化站工作。创办过各种文艺团体20来个;举办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千余个(次);创作文学作品上百篇,发表选用几十篇;创作各种文艺作品百多个,实用90个;参加上级各项演出60多次,获奖50多次;收集整理当地客家民间文艺作品500多篇(首);编辑出版客家灯彩歌曲集一本;编纂《冈面乡志》一部(未出版)。并且,获得集体、个人各种奖励200多个,其中地区级20个,省部级1个。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蔡秀柱认为自己还必须继续努力去创造更多佳绩。蔡秀柱决心在基层文化岗位上再干10年。首先编辑出版《铜钵茶歌(第二集)·冈面客家民歌、山歌集》和《铜钵茶歌(第三集)·冈面客家民间故事集》,再编一部关于上田蔡屋的专著;另外还要修改出版好《冈面乡志》。待这些任务完成后,如若还能天随人愿,蔡秀柱将继续去迎接基层文化工作新的春天和新的战斗。

  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3 0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7瑞金非遗    备案号:赣ICP备05006704号    访问量: 8032人次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