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2022-09-23
茶灯闹春
描述: 茶灯,是客家民系迎春的方式之一。新春到来,客家人以灯舞之、以歌唱之,灯彩走村串户,主人开门迎灯,四邻串门看灯,正月时节花灯众多,尤以茶灯闹春最为普通。明清时期,茶灯便在客家村落盛行,瑞金乡民一般谓之“揩茶篓”“搬灯子”“搬茶灯”。茶灯,是客家歌舞花灯的源流,也是客家采茶戏的原型。客家人热情好客,客至村中不论远近亲疏必以茶招待,而凡有喜事好事也擂茶宴饮,茶是客家人重要的生活符号。瑞金地处武夷山西麓,自古盛产茶叶,劳者歌其事,有茶山茶场便有民歌。山上广植茶树,每逢采摘,采茶者歌声相互应答,甚为壮观,便有了瑞金八景之一“铜钵茶歌”。而茶歌延伸发展,便有了茶灯歌子(灯彩歌曲)。在瑞金客家村落,尤其是山区乡镇,每逢正月休闲便起茶灯队伍。挑茶灯,对唱或主唱,伴奏乐队,祝赞领队,各司其职。剧组一般都是在正月初一临时排演,初二正式发帖出演,一个晚上能唱好几个厅堂(屋场)。正如灯歌里唱的:“临时上山砍竹子,临时上街买花纸……”白天,他们把演出的帖子发送到一个个村子的一个个厅堂去,接帖子的晚上就去演。也有茶
-
02
2022-09-23
-
03
2022-09-23
瑞金中医正骨术
描述: 传统中医正骨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流传于瑞金地域的瑞金中医正骨术,因其正骨准、治疗快、恢复好,治疗过程中无皮肤溃烂等优点声名远播,吸引着各地患者前来诊疗。清光绪十九年(1892),瑞金县城河背街青年刘远崇经先辈指点,师承丰城名医李立山,习研中医正骨术,十年后,声名远扬,各地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从此中医正骨术在瑞金代代传承。瑞金市中医院骨伤科由刘远崇第三代传人刘科海主持骨伤科诊疗业务,在刘科海的带领下,瑞金市中医院骨伤科不断发展壮大,培养了一批批中医正骨术传承人。瑞金中医正骨术传承的是传统正骨八法,根据眼观、手摸和心会了解的伤患情况,灵活运用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各种手法,达到骨折整复的目的。因骨折的类型不同,整复手法亦不同。传统上正骨后对骨折采用杉树皮或柳条板包扎,使骨折的肢体复位,解决伤肢功能障碍。正骨后需用内服、外用药物治疗。根据骨折的不同时期及不同的症状表现,瑞金中医正骨术用药分初、中、后三期投方。初期选用桃仁、红花、赤芍、丹皮、大黄等配置的骨伤一号方,以期活血祛瘀、清热凉
-
04
2022-09-23
泥湖锣鼓
描述: 泥湖锣鼓系属古典锣鼓,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悠久,主要传承于以江西省瑞金市武阳镇陈埠村泥湖为中心的周边数个村庄。泥湖锣鼓由五至七人表演,打击六项乐器,即大锣、小锣、大钹、小钹、鼓、梆子,表演队形主要为三角形。泥湖锣鼓最初是单一的行路锣鼓、划船锣鼓,后演变成《转和暴》、《转鼓》、《转鼓联打》三个部分,又称“三转锣鼓”。另外,还有配唢呐组合等,这些锣鼓名称不同,打法、节奏各异,风格各别。数百年来,泥湖锣鼓世代相传,以其优美动听的声乐闻名四方。它的声乐感情丰富而奔放震撼人心,气势宏伟宽广催人奋进。听后回味无穷,感慨万千。在演奏中,人们那种欢乐的心情和万分欣喜的激情都能借助锣鼓声乐表现的淋漓尽致。它的演奏技法与众不同,有击打长音、短音、失音等技巧,各项乐器都有起、合、转、换、引、领的作用。有的轻如山涧流水,有的重如翻江倒海,节奏时缓时急,令人心潮起伏,叹为观止。 泥湖人擅长编制竹篮、斗笠,劳作之余,村民都喜欢抢着去打村里唯一的一套鼓,过足瘾后伴着欢快的鼓声继续编制竹篮、斗笠,
-
05
2022-09-23
客家童谣
描述: 客家童谣,是民间童谣的重要分支,也是民间文化的杰出代表。几乎所有客家分布地区都有传唱客家童谣,各个地区的客家童谣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瑞金作为全客县,客家方言的糯性和跳脱,在客家童谣中异常明朗。“细月光,大月光,看稳贼古偷茄秧。哪个见?瞎子见。哪个猎?瘸子猎。猎到哪?猎到外婆新屋背,跌烂瘸子膝头盖。”膝头盖,猎到哪,这些典型的方言,就是瑞金客家童谣的地域标签。问答形式,是客家童谣的基本结构之一。一曲童谣,人人上口,不管孩子们懂不懂,都可以成为语言接龙的游戏。走路的时候,童子之间传唱你一言我一语,像一场青山间的实地演出。对接顺畅,众人欢乐,一人卡口,众人更乐。“清早食格唔几菜?青菜。唔几青?竹叶青。唔几竹?黄竹。唔几黄?鸭蛋黄……”这种不断延续对答的童谣,可一二人,三五人,可七八人,铺陈的事物成为童年最早的词典。客家童谣取材于客家地区的日常生活物事,形式多样、语言活泼、易于上口、贴近生活、变化多端。四海客家一相逢,会知月光映童心,《月光光》这类经典谣曲成为客家人的文化血脉,虽然版本因地
-
06
2022-09-23
茶灯制作技艺
描述: 《瑞金茶灯》始创首演及主要流传脉络:瑞金茶灯,它起源于明代,是根据古时瑞金的茶山人丑时掌灯赶市,酉时挑茶回家,一路之上留下叠叠茶歌,担回串串星光的美景创作而成。它是“绵江八景”之一“铜钵茶歌”最精彩的表现。瑞金茶灯,始创于瑞金境内赣江源头的日东、壬田、叶坪、九堡乡(镇)等古代茶乡,流行于瑞金民间。在瑞金境内的观音岽、龟龙山、铜钵山等茶林采茶的季节,当地茶农上山采茶,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形成了瑞金客家山歌独特风格。由此演变成耳熟能详的“采茶歌”。康雍乾时期,瑞金的观音岽、龟龙山、铜钵山茶叶销路畅通,茶业兴旺。每逢新茶上市,街上茶酒飘香,茶歌飞扬。茶乡人喜欢唱茶歌、串茶灯成了古时瑞金的节庆习俗,最终成为瑞金古代精典文化“绵江八景”中著名的 “铜钵茶歌”而饮誉古今。瑞金客家茶灯传承有序,特色鲜明。每逢喜庆节日,特别是春节期间,城乡众多民间茶灯队扎灯编词,新排茶歌茶舞,一直活跃在瑞金的大街小巷、村村寨寨。瑞金茶灯,其音乐取材于瑞金客家山歌中的灯腔和茶腔。道具制作以竹料、彩纸、彩布制成茶蓝式大
-
07
2022-09-23
甑笊灯舞
描述: 甄笊灯源自于瑞金地域的民间祭祀和祈福,后逐渐衍变为庆祝的民俗。甄笊灯最早是出现在一些特殊时刻,随着神巫出现在村场的禳神仪式。每当屋场屡遇不吉之事,就被视为鬼魅横行、污秽从生,于是神巫到来,并召集甄笊灯队,壮大声势以驱除不吉。甄笊破竹而成,从洗刷盆锅的生活用具演变为舞蹈道具。人们双手持甄笊进行敲击,以驱鬼和祭祀神灵。灯舞演员有艄公、艄婆等划龙船角色,后来加入吹牛角的主巫和扮成小鬼的丑角,各有服饰扮相。主巫到来,进入厅室祠堂,绕室一圈作驱除之状。主巫出门回到屋前,伴奏乐器急促激越,持笊的演员们随即追赶丑角,绕场起舞。甄笊灯后来渐渐定式于每年正月初七到十五,成为民间灯彩辞旧迎新的一部分。甄笊也由真实用具加上纸彩糊封,成为纯粹的道具。表演时,演员双手各握“甑笊”,站成“八字步”,在头顶或者胸前击打甑笊,形成浩大声势。铿锵有力的敲击,粗犷古拙的舞步,甑笊过处妖氛扫除,展示了客家乡民团结一心战胜苦难、齐心协力勇斗妖魔的生存意志。成为灯彩之后,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到各个村庄巡回演出,一个晚上要经过上十个
-
08
2022-09-23
苏区舞蹈
描述: 苏区舞蹈始创首演及其主要流传地在瑞金市。瑞金是“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长征出发地”。1931年11月,“一苏大”召开前,由李伯钊、赵品三、刘月华等旅苏的革命文艺工作者来到瑞金,负责大会筹备文艺小组的组织工作。大会期间演出了话剧《最后的晚餐》、《农奴》等节目。大会闭幕后不久,成立了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个剧团——八一剧团。1932年9月红军总部根据需要又创办了工农剧社。1933年3月,创办蓝衫团学校,李伯钊任团长和校长。第二年,根据瞿秋白同志的建议,蓝衫团改为苏维埃剧团,蓝衫团学校改为高尔基戏剧学校。在李伯钊、刘月华、石联星三大赤色跳舞明星的倡导和影响下,以前苏联革命文艺形态的舞蹈动作为基本舞蹈动作,创作排演了一大批独具苏区特色的舞蹈《工人舞》、《农民舞》、《团结舞》、《马刀舞》、《红缨枪舞》等,凡庆祝大会、游艺晚会、祝捷晚会必有演出,他们除在瑞金公演外,还到乡村和前线出演,鼓舞苏区军民斗志。《马刀舞》是众多苏区舞蹈节目中,比较完整地传承下来的剧目之一。解放初期,县剧团根据健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