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舞蹈
苏区舞蹈始创首演及其主要流传地在瑞金市。
瑞金是“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长征出发地”。1931年11月,“一苏大”召开前,由李伯钊、赵品三、刘月华等旅苏的革命文艺工作者来到瑞金,负责大会筹备文艺小组的组织工作。大会期间演出了话剧《最后的晚餐》、《农奴》等节目。大会闭幕后不久,成立了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个剧团——八一剧团。1932年9月红军总部根据需要又创办了工农剧社。1933年3月,创办蓝衫团学校,李伯钊任团长和校长。第二年,根据瞿秋白同志的建议,蓝衫团改为苏维埃剧团,蓝衫团学校改为高尔基戏剧学校。
在李伯钊、刘月华、石联星三大赤色跳舞明星的倡导和影响下,以前苏联革命文艺形态的舞蹈动作为基本舞蹈动作,创作排演了一大批独具苏区特色的舞蹈《工人舞》、《农民舞》、《团结舞》、《马刀舞》、《红缨枪舞》等,凡庆祝大会、游艺晚会、祝捷晚会必有演出,他们除在瑞金公演外,还到乡村和前线出演,鼓舞苏区军民斗志。
《马刀舞》是众多苏区舞蹈节目中,比较完整地传承下来的剧目之一。解放初期,县剧团根据健在的当年演员的表演,对舞蹈动作、服饰、道具、音乐、场记等作了文字和图示记录。1960年,瑞金的《马刀舞》收入舞台艺术片《群众争艳》,出现在银幕上,风靡全国。
《马刀舞》原为《马刀花》,分两个“大刺”,十个“小刺”,是在红军操练马刀格斗实战动作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加工搬上舞台演出的。1956年,瑞金县文化馆会同江西省歌舞团前来采访的贺大行等同志,给这个舞蹈配上音乐和打击乐。音乐是从苏联引进的一首俄罗斯舞曲。伴奏乐器以唢呐为主,有条件时加入铜管乐器,如圆号、小号等。打击乐器有大鼓、小钹、水镲等。全曲是五音“角”调色彩,最后落音在“徽”,具有庄严、豪放、气势雄浑、威武雄壮之乐感。特别在曲首加上散板前奏导曲乐段,气势更加磅礴,增强了演出效果。舞蹈编排方面,把原来的两个“大刺”、十个“小刺”中许多相同的动作合并为七节,固定七人表演,安排了队长、战士等人物,设计了行进、训练、摸哨、格斗等情节。在舞台调度上,巧妙地运用了绕圆场、走八字、穿绳花、对打等许多场面。在服饰方面,也把原来穿白衬衫、百短裤改为穿游击队服装。这样,《马刀舞》不仅丰富了内容,而且表现手法上也得以提升,成为深受群众喜爱、唯一沿袭演出至今的苏区舞蹈。
1983年,由瑞金市委、市政府主办的“红都之春”艺术节,到2006年已举办了二十四届,红军的歌谣、苏区的舞蹈,通过“红都之春“得到传唱和彰显。1994年瑞金被省政府命名为“群众歌舞之乡”。
苏区舞蹈,是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红色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