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溪东平王庙会
密溪村位于瑞金城北二十五公里处,隶属九堡镇。村中居民系南宋时由中原搬迁而来的罗氏后裔。他们聚族而居,敬祖睦族,重文尚礼,耕读传家,至清初已成瑞金望族。故此地有相当深厚的客家文化传统,一年一度的东平王庙会即其一。
密溪东平王庙始建于明末清初,颜曰“东平祠”。当年庙宇巍峨,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大殿正中的东平王张巡及其左一许远、右一南霁云均为主神;其左二华光菩萨、右二五谷神则为配祀神。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均为中唐时忠义之士,以死守睢阳、不辱君命闻名。死后分别被诏赠为扬州大都督、荆州大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宋景定中,张巡被封作东平王。
东平祠建起后,罗氏宗族大小公堂和个人各捐田地山冈充作庙产,所产粮食及收益用于供奉香火及举办庙会之用。
密溪东平王庙会每年举办一次,时间从农历正月初十起,至正月十六日止,历时七天。行会前三日,即正月初七、八、九,是为接神准备阶段;初十接神,十六日送神;接、送神时间视为“七天大会”(即娱神、祈神活动)。
准备阶段
正月初七起,全村动员,把罗氏大宗祠打扫洗刷干净,把三排大门板拆开。接着在祠堂梁上挂上各式宫灯、洋灯、千人头灯,在两厢壁上悬挂名家书画作品,在十根楹柱上贴上一副副对联,把整座祠堂装点得五彩缤纷、富丽堂皇,充满高雅的文化气息。
其次在宗祠正面门口的池塘水面上,以九个石墩为基础,搭起一座木结构大戏台,台上柱子也贴上对联。
宗祠里的第一副对联,是清代阳湖派散文大家、瑞金知县恽敬题写的:
溯汉晋之家声豫章勋著临汝义明亿万世子孙宜同励泳德诵芬之志;
述宋元之先业洞晓儒林长原文苑千百年学问庶常贻接光并烈之谋。
第二至第五副对联分别是:
派衍豫章自宋元以及今长幼尊卑千年继世乾坤久;
嗣分密水餐祖宗而致孝牲牺粢盛万古明 日月长。
族推西江四大姓根本长沙豫章耸翠琅王干绿;
谱宗南宋一宣机源流白石密水萦回翰墨香。
源由白石宗支远;
流自密溪世泽长。
密水源流通梅水;
凤山秀气接连山。
以上各联语涉密溪罗氏渊源、始祖、名望、地理、文化传统等。
戏台上的楹联则嵌有戏曲名。如:
金榜题名龙凤阁;
加官封赠牡丹亭。
碧玉箫庆宣和月上海棠朝天子;
小桃红宜春令林中雅鼓集贤宾。
弦调密水乾坤配;
曲奏阳春文武升。
接神
正月初十,密溪集合全村男子(包括男孩子)去东平祠,把主、配五神像请到大宗祠安放供奉一周,便是接神。出发前,在约集人马时,各个屋场的人都要在祠堂里先来一番锣鼓比赛,比音响纯正,比曲牌好听,比敲得熟练。敲得好的就有人捧场,否则就要被唱倒彩。
接神的队伍很宠大,有数百以至上千人。仪仗也很齐整威武。用来始三尊主神(俗称大菩萨)的是三乘雕刻精致的四人抬大椅轿,轿的四脚四柱有龙凤雕饰,四周板壁为一块块浮雕镀金的花板,座位上垫一张整张的虎皮(头在前,尾靠背,取猛虎下山之势0抬两尊配祀神(俗称小菩萨)的是两乘二人抬小椅轿。三乘大轿前面各有一杆绣着熊虎麒麟的大旗,旗杆高约两文多,杆顶饰以旄头、缨络,旗上还分别绣着“帅”、“东平王”、“令”字样。每面旗都由两个大力士轮番举着作为前导。紧接大旗后面的,是一座纯锡浇铸的大香炉和四个锡铸大花瓶。香炉里点着檀香片,香烟从炉盖上装饰的雄狮口中徐徐飘出。花瓶里插着应时鲜花。它们也多由两人抬着,行进于神像之前。接神队伍中,凡空着双手的人,都得或擎或持一面小旗或一件木制兵器,像金瓜、钺斧、戈、矛、剑、戟、大刀等,跟随神像之后。此外,还有众多的鼓乐吹打班,每个屋场都出一台,全村不下二三十台。其中以锣鼓最壮声色,一律按着4/4 II:咚·咚哐哐哐;Il的节奏反复敲打,其声震天动地,响彻四方。加上一路上鞭炮长鸣,“三连炮”响个不断,好不热闹。
接神队伍浩浩荡荡来到东平祠前广场上停下后,先由庙会雇请来的戏班“打八仙,演员扮成传说中的李铁拐、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等八位神仙,各念下列这首诗的一句:王子去求仙,丹身上九天。山中方七El,世上几千年。白石分金井,金沙布玉田。古今人易老,电月下伊川。’再叩头作揖一番。然后由村中有威望的斯文长者对神像行过大礼,宣读、焚烧告文,庙祝为神像抹身。再把神像一尊尊请上轿,用红布绑牢,起轿。接神队伍便又在旌旗蔽日、鼓乐喧天、号炮齐鸣的气氛中跑步疾行,奔向大宗祠,宛如当年东平王统率三军将士冲锋陷阵一般。
到了大宗祠,将五尊神像连轿子一起按庙里次序,一一安放在祠堂上首一张又长又大的案桌上。案桌前另置一桌,上放锡铸签筒、笔架、香炉、花瓶。这时照例燃香点烛,放炮奏乐礼赞一番,接神活动遂告成功。
七天大会
自初十当天把东平王一干神明请到大宗祠后,到十六日把神明送回庙里之前,是全村各家逐一上供拜神,间以各种娱乐活动的日子,谓之七天大会。
这段日子,整个祠堂灯火辉煌,烛光灿烂,香烟缭绕,鞭炮欢鸣,鸡血淌得一地.鲜红。祠堂门口,三连炮震天动地;祠堂里边,数十台锣鼓竞相突出自己的声音.。戏台上一天到晚不停演戏。大多数人家接来了亲戚朋友,成天吃饱了就是看戏。此外,还有下棋、讲古等文娱活动。赌博也开禁了,各种赌博都有,如“猜花会”、“推牌九”、“掷骰子”、“掸老猴”等。加上戏台周围、祠堂内外的水果摊、点心铺、四乡土特产、El用小百货和布匹的交易活动,整个村子一片欢腾。参方口庙会活动的人
全都穿着一新,那些来走亲戚的客人更是打扮得体。从而形成并流传下来一句夸赞人家打扮漂亮的俗语:“跟罗屋外甥一般”。
这里特别介绍一下东平王庙会中唱戏和看戏的规矩。
唱戏,请的是祁剧或楚剧班,禁演“半班”和下流戏。规定初十这天上午必演《大打天官》开台,十五日元宵夜必演《西游记》中的《万寿山》结束。每天分早台--上午两个折子戏,正本一一下午一出完整的单本剧或连本剧,以及晚台晚上四至五个折子戏,共三场演出。每场戏开台,都要放炮。几天中,可以大演《罗通扫北》,但不能演《罗通盘肠大战》,不能演《郭子仪上寿》(因事涉东平王遇难)。密溪罗氏分为东、西两房,每日节目由两房轮流点,但不能点《薛仁贵征东》和《薛丁山征西》,以免引起两房冲突。着戏,需穿着一新,男人居中坐,妇女分坐两边。否则,就会有人丢甘甘蔗尾到他或她的身上,以示警告,俗称“吃甘蔗尾巴”。看戏时不得吵口、打架、恶语伤人、说不吉利话,不准盗窃、调戏妇女,违者要受家法(宗法)处置。
送神
正月十六日送神,其规模、形式一如接神,但要增加一个送“瘟神”的程序。事先用纸糊一只“瘟船”,船的首尾分别糊着龙的首尾。船篷顶上插面纸旗,旗上书“东平王”三字;船篷门楣上写“瘟船”二字,两头的对联分别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送神时,由一人提着“瘟船”走在送神队伍的前面,抬神像执旗幡等一干人马随后紧追,直追到庙背大河边,点上香烛纸钱,摆上祭物,祷告“瘟神”远走他方之后,把“瘟船”点上火放下水,任其顺流而下。据说送了“瘟神”,全村的禽畜就不会遭瘟了。
烧罢“瘟船”,再将神像送归庙里,打个八仙,焚过告文,让神像重新归位。这样,一年一度的密溪东平王庙会才算结束。为保证庙会活动事事有人管,又有足够的经费来源,密溪村组成了许多经济实体一一“会”,负责为庙会各项活动提供经费并进行管理。如唱戏上下台要鸣炮,就有“上合炮会”、“下合炮会”,管演员吃饭的有“月半会”,管挂宫灯的有“宫灯会”,管挂洋灯的有“洋灯会”,管书画作品的有“画会”,管菩萨的有“福主会”,还有“蜡烛会”、“筷子会”、“锣鼓会”、“香炉会”等,都是由族人各各集资组成。每个神会都置有田产,所收田租由会中人轮流管理,每年算账一次。除去禳神开支,倘有结余,全体会员还能在算账时吃上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