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2025-07-08
闹高社
描述: 【地理环境】闹高社,俗称样高社,是冈面乡渡头村上店、青江坪两小组刘姓村民的一项独特的祭祀活动。渡头村位于冈面乡的东南方,是进入该乡的南大门,与本市九堡镇的富田村、密溪村接址,以黄土坳崠与其分水为界,是冈面境内东小流域的源头。当地有圩镇一个一一渡头圩,因其圩址地处三溪交汇形似渡口故名,而渡头村也以此得名。该村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苏区时设立过渡头区苏维埃政府。民国时期,著名的农民暴动“火烧渡头乡公所’’就发生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后,还曾设过渡头乡人民政府,渡头人民公社,供销社,木竹检查站,粮油管理所等机关单位。渡头圩集市日原为二、五、八,一九九一年后改为三、六、九日。该圩有个传统说法:凡外来商户,发迹后要及时离开,否则必遭天灾人祸,原因是渡“头”,不渡“尾”。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瑞金城至冈面的城乡公路贯穿渡头全境,南通九堡镇,北达瑞林镇,西至冈面圩,形成了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历史渊源】据刘姓族谱记载,渡头村上店、青江坪刘姓为北关刘,于清朝康熙年间自瑞金象湖的上龙尾迁入,其开基始祖为刘芳裘。闹高
-
02
2025-07-08
密溪东平王庙会
描述: 密溪村位于瑞金城北二十五公里处,隶属九堡镇。村中居民系南宋时由中原搬迁而来的罗氏后裔。他们聚族而居,敬祖睦族,重文尚礼,耕读传家,至清初已成瑞金望族。故此地有相当深厚的客家文化传统,一年一度的东平王庙会即其一。密溪东平王庙始建于明末清初,颜曰“东平祠”。当年庙宇巍峨,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大殿正中的东平王张巡及其左一许远、右一南霁云均为主神;其左二华光菩萨、右二五谷神则为配祀神。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均为中唐时忠义之士,以死守睢阳、不辱君命闻名。死后分别被诏赠为扬州大都督、荆州大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宋景定中,张巡被封作东平王。东平祠建起后,罗氏宗族大小公堂和个人各捐田地山冈充作庙产,所产粮食及收益用于供奉香火及举办庙会之用。密溪东平王庙会每年举办一次,时间从农历正月初十起,至正月十六日止,历时七天。行会前三日,即正月初七、八、九,是为接神准备阶段;初十接神,十六日送神;接、送神时间视为“七天大会”(即娱神、祈神活动)。准备阶段正月初七起,全村动员,把罗氏大宗祠打扫洗刷干净,把三排大门板拆开
-
03
2025-07-08
壬田福祖庙会
描述: 瑞金市壬田镇,不仅以山青水秀的罗汉岩闻名,民俗文化也同样丰富多彩,其中经古流传、源远流长、颇有特色并为乡人喜爱的福祖庙会,就是当地民俗文化的一种种。它最早起源于唐代,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每到金秋农历9月1 3日,壬田圩镇便迎来了一年一度民间庙会一一福主庙会,即俗称“漾神”的日子。这天一大早,入乡随俗的全镇居民便在门前挂起一长串鞭炮,待“漾神”队伍经过时便赶快燃放。圩市上的人们踩着一地厚厚的大红鞭炮纸屑,上圩街赶起了庙会。当上午9时左右时,壬田圩市的大小街巷上已热闹非凡,四处人声鼎沸,居民和商家燃的鞭炮一阵阵地响起,震耳欲聋。居民家家户户杀鸡宰鸭,燃香祭祀,犹如过大年般。不少小孩兴高采烈地蹦跳着,在地上寻找未响的爆竹,大人们却忙成一团。“来哩,来哩!菩萨抬过来哩!”随着前头一阵嚷闹声传来,顷刻间,一支由当地群众自发组织的队伍,将三尊神似关公威武雄壮、身穿武将胃甲服饰的“冯候福主,,木雕神像抬着奔跑过来。最前面的是一群青年旗手,一个个扛着五颜六色的大旗有序行来,抬神像的队伍在一班吹
-
04
2025-07-08
鸡公灯习俗
描述: 鸡公灯是瑞金市民间元宵喜庆、清明祭祀常用的灯彩,用竹片搭架,外糊薄纸,内点蜡烛,因形如公鸡而得名。每年正月十四、十五,集市上就挂满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鸡公灯等着村民购买。至正月十五晚,各村各屋村民聚集在一起,家家户户带着孩子,人手一盏鸡公灯巡游。一路都是爆竹烟花,村民们在路边点起香烛祈福,路边架着打鼓,村中的小伙挥舞着鼓槌,敲出整天的鼓声,想敲鼓的小伙时而要过鼓槌,奋力敲打,好不热闹。至吉时,村民们点起自制的烟花筒,高举着一路奔跑接龙,需在手中烟花筒未燃尽时与下一棒村民会合,用手中烟花筒点燃下一根烟花筒,下一位村民继续高举烟花筒奔跑接龙,接龙需确保每一棒烟花筒续火,奔跑至本家祠堂。至本家祠堂后,祠堂大门前还需“打水花”,用各种自制烟花进行表演。至今在九堡、黄柏、叶坪等乡镇,还流传着鸡公灯会的习俗。苏区时期庆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而举行的“万人提灯会上,七八千群众齐聚红军广场,鸡公灯、兔子灯、龙灯、马灯等各种灯笼汇聚到广场上,整个广场人山人海,红光满天,庄严热烈,盛况空前。其中因鸡公灯简
-
05
2025-07-08
瑞金蚌壳灯舞
描述: 蚌壳灯舞在瑞金流传历史悠久。一般有双人舞、三人舞两种形式,其表演动作也大体相同。后逐渐在男女双人表演的基础上,增加了渔夫、村童和多个蚌壳姑娘,穿插在表演其间,互相嬉耍。尤为特别的是,乡村有重大民间活动。则将主题贯穿其中,所以较之一般的蚌壳舞,更显得丰富多彩,因而深受群众喜爱。 蚌壳灯舞一般在元宵节灯会期间表演,热烈明快,风趣诙谐,是老百姓超越自然,祈求安宁,追求幸福的一个灯种。 早期的《蚌壳》灯舞蹈动作及道具较简单,蚌壳作为道具用于渔夫手、脚、头进行戏耍,渔夫一般都在台四角做撒网动作,为了增加人物个性和剧中情,渔夫的动作增添了“划水”、“鱼游”,蚌壳也有多位姑娘所扮演。村童在剧中天真无邪,逗乐的表演,增加了队形的变化,丰富了内容,观赏性与娱乐性及艺术性融为一体,加之民间锣鼓、金钹、唢呐等打击乐的配合助兴,配以瑞金小调、歌词的音乐,加上弦乐伴奏,《蚌壳》灯现场效果特别动听好看。 《蚌壳》灯舞的造型、服饰、道具的设计穿戴。蚌壳姑娘一般梳高发,头插花
-
06
2025-07-08
客家民居风水文化
描述: 瑞金地处赣南东部山区,交通闭塞,属“八闽百越蛮荒之地”,文化的孕育形成起步较晚。汉、晋、唐、宋时期,大批中原人(即后来的客家人) 为了躲避战乱、饥荒大举南迁,瑞金成为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客家人在山环水抱的自然环境中,渴望安居乐业,安定的心理诉求以及美好生活的愿望,滋生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居风水文化。瑞金客家民居风水文化,是研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规律,是融天文、地理、建筑与造园林等文化于一体的学术,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三大支柱(位置、营造、园林)之一。客家民居风水文化包括客家民居的选址、规划、定向、布局等功能,讲究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天人地关系的调和以及促进天人统一的核心理念。客家民居风水观念重视看地脉、观“水口”,坐向讲究负阴抱阳,排水讲究九区萦回,门户讲究收纳交泰。客家人通常喜欢居住坐北向南的房子。北有延绵不断的靠山,可以挡住冬季北向的寒风,南有远近呼应的低小案山,以免南面山体过高挡住阳光,左右两侧有护山,四面山体所围成的穴要开阔,具有屈曲流水环抱,流水经咬牙关闭的水口流出,形
-
07
2025-07-08
杨公形势派地理堪舆文化
描述: 瑞金是客家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作为赣闽咽喉、赣闽粤三省通衢,瑞金也是历代堪舆业者前出福建及潮汕的打尖歇脚之地。在与各区域文化的漫长交流和融合中,杨公形势派地理堪舆文化在瑞金代代传承,有着清晰的传承谱系。杨公形势派地理堪舆文化以“形、理、法”为依托,以唐时杨筠松一脉传承为主导,以名学仕子传习为主流。同时,上下代传承者之间多以父子或家族姻亲等亲密关系为脉绪,以口口相授结合著书相传为纲领。保证了历代传承内容的原始性、完整性和合理创新性,是古代堪舆文化的重要流派。瑞金最晚自唐末宋初开始即已有本派相关人物散见于民间传说和史志。如著有古代堪舆文化三宝之一《至宝经》的胡矮仙、“常往来于金精、玉女诸峰”道法高深的杨朝奉等。元朝至明及清初,杨公形势派地理堪舆文化更是空前兴起,杨默庵、杨时省、杨以仙等明师辈出。如与刘伯温同一时期的杨朝奉六世孙杨默庵,“自小通经史异术”,至正间“预测天下将乱”,多次运筹帷幄“退寇于城外”。相传陈友谅称帝据守江西,多次“以至厚礼遇往请复出”未果,遂数次设计谋害均未得逞。雍正、乾
-
08
2025-06-11
瑞金攀灯习俗
描述: 攀灯,是流传于瑞金市叶坪乡新院村的一项古老习俗。每年正月十五,当地村民家家户户以木头为芯,用稻草扎起长长的稻草杆子,吉时点燃,沿着传统的路线一路巡游,迎春纳福。稻草捆扎在一丈余长的杠子上,像直挺挺的黄龙。乡民排成了长长的队列,持有一根长长的稻草杠子。有的扛着,有的握着,有的提着,杠子一端烟火正红,浓烟翻滚。大年伊始,绵江边这个叫新院的村落,一支支大号的火把绵延不绝,卷起喧嚣的红尘,从村场到田野,从小路到公路,从野外到祠堂,在夜幕中形成壮观的的长龙。攀灯,其实不是草灯的名称,而是舞灯的活动。客家话中,攀灯是把灯竿往地上甩打,像打连枷一样反复扑打大地。攀灯的时候,灯主一边挥灯,一边祈福,向神明恳求五谷丰登,也可以为亲人祈求平安、健康、顺遂。攀灯的愿语像门楣上的红纸黑字,是世代相传的吉利和喜庆。这种罕见的客家习俗,传说源自明代一次朝庭的褒奖。瑞金叶坪土地平旷,是赣闽边际群山环抱的小盆地,素有“粮仓”之称。钟氏子孙在绵江边的新院村聚族而居,谷物繁茂,果物壮实,自然的恩赐造就了村民的勤劳与实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