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新闻 视频 文献 图片

打花鼓

日期:2025.07.08来源:暂无 点击数:10

冈面乡地处瑞金市西北边,座落在号称绵江第一峰的铜钵山下。东界宁都县对坊乡、西连于都县沙心乡、高龙乡、南毗本市九堡镇、北邻瑞林镇。而位于冈面乡东北隅的上田蔡屋却是一个美丽富饶风光别样的小山村:村中人烟稠密,房舍鳞次栉比,客家风味的明清建筑,古街古巷,古色古香;四周山上林木葱笼,四时生机盎然;环村沃野土肥水美,田畴纵横,四季稻粱丰稔;村民忠厚诚实,邻居互敬互爱,家家礼尚往来;并且这里民风淳朴,崇尚艺文,人人喜弹琴唱曲,个个好歌舞戏艺,是个以弹琴唱曲闻名遐迩的文化村,同时也是当地居住较为久远的客家古村落。在其周围方圆百十里内,则分布着瑞金,宁都两县(市),冈面、瑞林、对坊三乡的上田、罗陂、下龙、店背、渡头、陈坑、元田、里坊、龙窝、寺背、上千、里迳、杨陂、半迳等几十个村寨。这些村寨山水相依,鸡犬相闻,风俗相近,人们的生活,生产习惯相同,语言相通;村村相互联姻,寨寨沾亲带故;世代繁衍生息、和谐共处,形成了一个以上田蔡屋为中心的文化圈。可谓同顶一片蓝天,共享一方水土。

 【历史渊源】上田蔡屋始建于宋朝隆兴年间,其祖先为北宋时期的端明殿大学士,大书法家蔡襄。据明朝万历二年蔡氏前修族谱序言记载:“襄公初居闽仙游,后居莆田,年十八登宋天顺八年进士第,官至端明殿大学士,有子三曰匀日旬日曼,匀徙居常州,其后荣郎以弟子员游学抵瑞金麻地卜居,数传至千十郎公于宋隆兴问复迁居本邑上田开基创业。”据此,上田蔡屋已有800来年历史,旧素有“上田蔡屋,弹琴唱曲”之称,是个远近闻名的戏剧灯彩文化村。早在明清时期,该村就有了楚剧、木偶、采茶(俗称半班)三个戏班和八个支房屋场的8套锣鼓乐、8个灯彩表演队,并且乐曲灯种各不相同,每逢春节期间,祭祀庙会或喜庆日,8套锣鼓乐、个灯彩队竟相演出,热闹非凡。而打花鼓,就是上田蔡屋的先民们,在灯彩演出过程中创作出来的民间舞蹈。当地风俗,凡春节期间,即从正月初二到十五,上田蔡屋的灯彩就要到附近村寨去演出,俗称搬灯子。因此,所到屋场,每当演出结束后,都会受到热情招待,家家端出滚汤的水酒、擂茶和果点。此时,表演灯彩的茶哥子、茶妹子们(当时当地的灯彩多以茶灯为主、茶灯有茶篓灯、花钵灯、扇子灯组成,挑茶篓灯、提花钵灯的是茶哥子,提扇子灯的是茶妹子),跳得浑身发热正好乘此机会坐下来休息会儿;而搞配器的乐手们则因一直坐着早已冻得浑身发冷,手脚麻木了,这时也正好起身活动一下身体,增加点热量,所以纷纷手之舞之,脚之蹈之。起初,大家只是为了御寒而随便手舞脚蹈地运动身体;后来大家又一边敲着锣鼓一边跳;再后来又一齐踩着鼓点,有节奏地跳起鼓点步。如此这般,慢慢地,经过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逐渐改进、完美,从而形成了打花鼓这一独特的客家民问舞蹈。而且成了后来上田蔡屋灯彩演出中最受欢迎的也是惟上田蔡屋独有的灯彩表演节目。

 【内容特点】花鼓舞原来只是舞蹈者踏着鼓手敲出的花点跳,故名“打花鼓”。后来有了唱词,名为花鼓词,并配有开场白:“打花鼓、打花鼓,打到你贵府,贵府东君送我一面鼓;鼓子圆又扁,上下打两面,打二面,东君又送我一把扇,扇子好是好,冷天用不了,谁人都不送,送我花鼓佬?花鼓佬,时运到,年年生贵子,月月进财宝;财宝、财宝、塞进荷包、荷包塞得圆鼓鼓,列位若要看我打花鼓,金木水火土,两边洒(闪)开起锣鼓。”开场白后,表演者一边起跳,一边开唱,唱词为:  “一打花鼓正起头,一对鸳鸯水上游,少年子弟江湖客,求财求福求情侣;二打花鼓并一双,前朝有女叫红娘,助得张生莹莹女,一对鸳鸯结成双;三打花鼓拜东君,新年新岁日日新,五谷丰登财源广,好事多多喜满厅;四打花鼓到你家,东君烧水杖擂茶,茶前酒后人情在,花鼓吃了过别家;五打花鼓闹元霄,花鼓进门闹吵吵,喜事重重天官福,天官赐福进财宝;六打花鼓日月长,桃园结义刘关张,刘关张飞三兄弟,情深义重美名扬;七打花鼓七仙姑,追求婚姻自作主,不恋天庭思凡间,嫁与凡人作媳妇;八打花鼓八神仙,八仙飘海飞半天,八仙半天显神威,送财造福到人间;九打花鼓九九长,九子登科坐朝堂,天赐金童并玉女,金榜题名状元郎;十打花鼓十样全,满屋老幼福无边,家家户户丁财旺,富贵幸福万万年。

打花鼓一般由四人组成一个表演组合,可一组进行,也可多组共舞。起跳时四人两两相对,成四方形状,先右脚伸出,左脚弯曲,双手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打一个弧形弯腰摆向右脚。如此左右轮换着舞动,形成打花鼓特有的舞蹈动作,别具风格。再说打花鼓的词曲也与众不同,多为四七句,词曲一体,短小精干,一曲到底的四句式,从中可以看出起、承、转、合四句体方块形。一曲唱完后,走过门时还配有锣鼓乐:“咚咚呛,咚咚呛,咚呛,咚呛,咚咚呛呛。”锣鼓乐过门还可根据需要随意拉长。另外,打花鼓的配器除锣鼓乐外,还有二胡、竹笛和唢呐。而且唢呐是一大一小的“公婆吹”,吹奏时一高一低,有分有合,再辅之以玄乐和打击乐,听起来声音宏大、气氛热烈、优美雄壮、浑厚有力,有很浓的当地客家乡土特色。

 【传承谱系】打花鼓伴随着灯彩演出在以上田蔡屋为中心的方圆百十里内的几十个村寨流传久远。清朝年间蔡屋艺人蔡石秀子、蔡盛山、蔡马冲霄等既演戏又演灯彩,象现在的影视两栖演员,他们跳的花鼓舞,据说舞姿特佳,唱腔特好,曾在十里三乡红及一时。

  民国时期,上田蔡屋的竹山下屋场出了几个打花鼓的顶尖人物,分别为蔡传宽、

蔡盛仙、蔡太遇、蔡太道。他们表演打花鼓:手脚灵活、弯腰及地、歌舞俱佳、配合默契。新中国成立后,几位老艺人带出了一大批打花鼓能手,如蔡秀柱、蔡太宁、蔡东林、蔡秀栊、蔡二娣、蔡凤莲等。为上田蔡屋花鼓舞的传承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文化价值】打花鼓是上田蔡屋的先民们在灯彩演出的过程中创作出来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客家舞蹈。是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民间艺术。同时也体现了客家人在文化艺术上发挥出来的聪明才智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它和当地的采茶舞、扇子舞、连枪舞一样,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劳动与文化的艺术结晶。它虽不高雅,却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它能历经几百年一直受到当地客家人的喜爱而流传到今天,这就充分证明了花鼓舞是有一定文化价值的,是值得保护和传承的一项优秀的民问艺术遗产。

  【现状与保护】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动乱时期,灯彩和打花鼓一齐被列入了破“四旧”的行列,受到了“文革”的重创。如今,随着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传统的乡土文艺有被淹没的可能。加上一些老民间艺人的逝去和老化,青年人对传统文化兴趣不浓,更不愿学习。所以,包括打花鼓,灯彩、民族器乐等在内的传统乡土技艺均到了青黄不接、后继缺人的境地。急需采取有力措施,让这些流传了几百年的传统民间技艺,能在现代文化艺术的冲击下,坚持得住,传承得下,并与之共存共荣。共同为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建设,新农村建设贡献一点力量。

  在如何保护、继承包括花鼓舞在内的民间舞蹈方面,我们尝试着准备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对老艺人在生活上给以关心照顾,开展活动时请他们前来指导,使之感到人们没有忘记、遗弃他们。使他们明白土生土长的土艺术还有用,还能对社会作贡献,从而使老艺人们保持对民间歌舞的感情与热情。与此同时,还请老艺人进行了表演技艺的音相制作,抢救性地为传承这些传统艺术留下宝贵的资料。二是动员鼓励老艺人采取“家族式”相传的办法,把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子孙和亲友,实行民间艺术传承家庭化。三是每年大张旗鼓地举行一至二次的民歌民舞大会演,大竞赛,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知道民歌民舞,参与民歌民舞活动,使之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一项文化生活。通过会演和竞赛,这一途径,吸引大量的青年人参加,使他们从不断了解、熟悉,到学习、热爱民间歌舞。这样,就能在现代文明中为民间艺术保留一席之地打牢基础。四是在上田蔡屋现有灯会的基础上,再成立一个民舞协会,用协会来大量吸收会员,逐渐发展壮大协会,为花鼓舞等民问舞蹈的传承提供组织保证。

                                


3 0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7瑞金非遗    备案号:赣ICP备05006704号    访问量: 16398人次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