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灯制作技艺
耍龙灯也叫““舞龙”,是沙洲坝村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每年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沙洲坝村都流传着舞龙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
【地理环境】沙洲坝村位于江西瑞金市西郊,距市区2公里处,全村面积约0.9平方公里,7个村小组,总人口1678人,沙洲坝村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生活过和战斗过的地方。“红色中华”峥嵘岁月留下的革命旧址21处遍布该村,“中央临时政府” “红井”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一片既有传统文化色彩更具红色文化底蕴的热土。一直以来,该村红色旅游产业的繁荣,推动了红色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民间“舞龙灯”艺术一直被沙洲坝人传承,经后人结合当地习俗加以创作,形成了自然淳朴、活泼有趣的文化氛围和自娱自乐的文化形式。
【历史渊源】舞龙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 “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有“祈年”之意。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地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为天,五谷是生命维系的根本,间接也就操纵了人类的生命。按这意义敷衍,龙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一一帝舜、尧和后稷。如此,龙被祖先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为奇了。人们所以要舞龙,与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知识有关。从久远的年代起,舞龙活动经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舞龙不再是某一族姓独有的“自喻”项目,而是属于全民族的了。今天,在我们祖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龙” 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舞龙的创造和流传是全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一部分,为群众所喜爱。
在沙洲坝,农民对龙更具有特殊的感情,其渊源据老人讲,很早以前,由于对自然现象缺乏了解,人们想象天空云中和海中都有龙,而龙是管雨水的,舞龙是为祈祷龙神,保佑风调雨顺,四季丰收。这样,在一年之首的元月份,舞龙灯便包含了庄稼人美好的愿望而长期流传下来,几乎每年都有舞龙灯的习惯,传说舞了龙灯,庄户人家好养殖,保证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特别在逢年过节是最热闹、最隆重的事。
【内容特点】龙灯身长20米左右,直径40—50公分,内用铁丝或竹篾做成圆形,安上灯泡或蜡烛,外用纱布包裹涂色而成。 “龙灯”一般由九节组成(意为:老龙被斩为九节),龙头用竹条扎成架子,糊上纸或布,涂上各种颜色,形态逼真,有角、有嘴、有眼、有胡须。龙身各节用细篾扎成圆筒形,外部同样糊上纸或布。龙尾亦用细篾扎成鱼尾形,用布带将龙头、龙身、龙尾连接起来,在每节装上把竿,这样龙灯就算做成了。如果在龙头、龙身、龙尾各节内点一蜡烛灯,就好似灯笼。龙灯其形象按颜色不同,可分为“青龙”、 “白龙”、 “黄龙”。
在沙洲坝村逢年过节的日子里,村里老老少少对这桩盛事都很重视,先推选出有威望的人牵头,成立筹备小组,商量派人派钱等有关事宜,一切商妥之后,就找个老先生写张红纸告示往村口的老樟树上或是祠堂门前一贴,响应者便如云而来,捐钱献物出主意的络绎不绝。钱一凑足,便开始动手,请出本村几个扎龙灯的老手,祠堂里换上大功率的灯泡,昼夜而战。削篾条、绑架子、画样、贴纸、绷布……各忙各的,有条不紊。不出几天功夫,龙灯便扎成了,一摆弄,栩栩如生。
舞龙灯的人一般头扎毛巾,脚穿草鞋,扎腰束腿。在舞灯时随着龙头的动作,他们扭、挥、仰、俯、跑和跳,热热闹闹生气勃勃。村里挑出会几下武功又有经验的壮男舞龙头,摇龙尾。舞龙灯的人马选好后,再组几班锣鼓吹吹打打,搅热气氛。舞龙灯前,往往先会派人四下里放出风声去,叫人做好接龙灯的准备。家家户户听到某月某日有龙灯到村上或自己家里来,便火火地忙开了。买足鞭炮、香烟,扯几尺红绸子布,再添些糖果糕点,或准备点酒肉,一家人恭恭敬敬地在门口等着。
近水楼台,龙灯先舞的当然是本族本村为扎龙灯出过不少力的人家。龙灯一边走前面就一边有人放地铳接,舞龙头的从村头挨家挨户转到村尾,所到之处都是爆竹声声,观者如潮。主人看见龙来了,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赏红”(把红绸子扎在龙角上)送烟送红包,以谢龙恩。最虔诚的观众当然还是村里的孩子们。一听到地铳声,邻近村庄的孩子便都冲过来了,跟着龙灯跑,又笑又闹的,饭也不吃,看着那些一个一个把“棒槌”(龙腰)的叔们哥们羡慕不已。懂孩子心理的一些大人,便把手中的棒槌交给他们,让他们也过过瘾,好打发他们。龙灯在元宵节晚上“闹花灯”时烧焚了,这乐事儿也才算画了个圆满的句号。
【传承谱系】沙洲坝的“舞龙灯”民间艺术流传久远,但因无文字记载无法追述。在沙洲坝镇,舞龙灯一直都是沙洲坝村的传统,历史虽长,但传统的特色却没有改变,只是性能上有些改进,原来龙头是用纸糊的,现在用一种特制的布糊;过去的龙灯用的是蜡烛,现在已改用了灯泡。据沙洲坝村现任龙灯队长杨小华介绍,他“舞龙灯”的技艺是他爷爷流传下来的,在90年代,沙洲坝村舞龙灯中断了很多年。后在镇文化站的协调下,看到农村文化活动贫乏,杨小华决定重振沙洲坝舞龙灯队。就这样,与人们阔别多年的新庄龙灯队又舞动在世人面前。据杨小华讲,龙灯队刚开始组建的时候,因有段时间没有开展活动,包括他在内的人都没有太多经验。为此,他们还请教了老一辈舞龙灯的人前来指教。就这样,在不断摸索中,目前,龙灯队创作了很多表演节目,如二龙戏珠、双龙抢玉、乌云盖顶……沙洲坝龙灯队很快舞出了声誉,不光是节日期间给村民带来欢乐,而且在全市很多重要场合都出现了他们的身影。
自沙洲坝龙灯队重组以来,一直在延续,而对于杨小华及那些舞龙灯的人来说,舞龙灯更多的是一种爱好,一种对传统民俗文化难以割舍的情结。然而,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传承,杨小华现在已经开始考虑培养接班人的事情了。
【文化价值】沙洲坝村民间“舞龙灯”的艺术形式,除了作为节庆日的吉祥物外,还结合本地的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已逐渐把她演变成一种土生土长的表演艺术,颇具艺术雏形,较好地保留了民间的永恒性主题,保留了古老民间艺术独特的审美个性,深受民众欢迎的民间艺术形式,渲染出不尽的喜庆与欢乐。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沙洲坝的“舞龙灯”也在传统的制作工艺、表演形式等元素中融入了现代的内容和艺术表现方式,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经常出席在瑞金市的各种文化活动和庆典活动上,受到了城乡广大群众的欢迎。
【现状与保护】目前,沙洲坝村民间“舞龙灯”文化,从文化塑造、技术凝练、经济支撑和管理运作等方面来看,其保护还面临着“舞龙灯”技术动作发展滞后、龙灯文化开发肤浅、管理运作混乱等问题。因此我们正在从深层次发掘龙灯舞的民间文化价值,注重“舞龙灯”的文化交流与宣传,以继承、保护和发展好火龙灯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呼吁民众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因为民俗文化有了观众,对于其本身的传承、发扬光大才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沙洲坝镇以及沙洲坝村在正确处理好“舞龙灯”文化艺术与旅游经济的和谐关系之后,希望能达到一种回归式的和谐一一传统民间特色艺术的龙灯舞经过了市场经济的洗礼焕发自身文化魅力与艺术价值的文化和谐,文化经济的龙灯舞获得了市场经济自身的经济价值又指向整体利益协调的经济文化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