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灯制作技艺
【地理环境l云石山地处瑞金市境内西部,紫华山东麓,东邻沙洲坝、南毗武阳、西连万田及会昌西江、北接九堡,腹抱红军长征第一山一一云石山。距瑞金市区1 0公里,32 3国道横贯东西,赣龙铁路、赣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素有瑞金西大门之称。全乡总面积112平方米,辖1 3个行政村,总人口40982人,境内有高围、黄安和梅岗三个集市,集市辐射面积226平方公里,物流充盈、商贾云集、人气旺盛。云石山资源丰富、物产富饶、风景独秀、盛名远扬。境内拥有继云南石林、广东肇庆之后全国第三大的喀斯特地貌分布群,石灰石、金属镁矿储量达808亿吨。盛产粮、烟、脐橙、红芽芋以及水泥、石灰、标石等系列石灰石加工产品;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起步,是“红色旅游”的重要圣地;云山古寺、紫华古庵历经千年、环境优雅,绿色旅游极具开发潜力。
【历史渊源】客家灯彩在云石山乡流传的种类很多,有龙灯、马灯、车灯、茶灯等;而“马灯”则是云石山乡陂下村塘头脑村小组地地道道的客家灯彩,“马灯”是来自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或运用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等而进行创作的灯彩和表演形式。相传是建国初期曾斗明先生所教,主要传承人有曾生发、曾水石等。
“马灯”不象龙灯、茶灯等客家灯彩随处可见。“马灯”娱乐性强,文化价值高,它是塘头脑独有的民间灯彩,男女会演,老少皆宜,即使是七八十岁的老文盲,也是马灯戏后台的主角;或者是小学四、五年级的小学生,也是威风凛凛的小骑士。正因为如此,“马灯”以该地为中心的方圆百里闻名遐尔,享誉一方。
【内容特点】“马灯”戏的演员由前台和后台两部分组成。后台演员的结构是:两人吹唢呐,一人掌鼓板,一人打铜锣,一人打小镲,一人打金钹,一人打小锣,共7人组成。灯彩歌曲的伴奏器乐大都是民间民族传统乐器京胡、竹笛和一大一小的“公婆吹”唢呐。伴奏时以“公婆吹”为主,时而以京胡、竹笛配奏;“公婆吹”音色一高一低,有分有合,又有单独吹奏,又有双吹二重奏,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情节的变化,再辅之以鼓、锣、钹等打击乐器,音量宏大、色彩丰富、气氛热烈、优美雄壮、浑厚有力,有浓厚的乡土风味,也有喜悦、丰收的喜庆氛围。
前台演员的结构是:一人扮演马夫,负责指挥骑士冲锋陷阵、放牧、安排马儿栖息;根据演出的场地确定扮演骑士人数,一般分为男女各半。演出时,所有骑士都应听从马夫的指挥。建国初期的“马灯”适用于厅堂演出。演出前唢呐阵阵、锣鼓喧天,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打吵台锣鼓,以吸弓l众多观众。演出开始,马夫携着六匹“马”在草原上放牧,“马儿”在尽情的吃草,马夫悠哉悠哉地唱着歌儿。歌声在辽阔的草原上回荡,伴随着嘹亮的歌声,“马儿”也跟着舞起来了,时而“绳子花”舞,时而“剪刀花”舞。这时,整场表演进入到了高潮,马夫在草原上翩翩起舞,“马儿”跟随着马夫活蹦乱跳,马夫翻空心、磨盘,“马儿”绕着马夫盘旋。这时,歌声、鼓声、唢呐声甚至喝彩声惊天动地,气势冲天。整场表演曲随情转,情、曲相依,它与农民喜庆丰收,喜庆佳节的欢乐情感息息相关,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一台“马灯”戏嘎然而止。
如今,为丰富民间客家灯彩,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马灯”戏成了市里各种大型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客家灯彩之一。“马灯”戏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分能合,既适用于青年人参与,更适合于小学生演出,既可小规模表演,也可大阵容展阅,少则十来匹,多到百余匹,气势磅礴,宏大壮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红都之春”艺术节上演后,相继在各种大、中、小型活动中演出,它作为民间灯彩,赢得了城乡居民的高度喜爱,博得了男女老少的一致好评。
【制作流程】“马灯”制作工艺在传统手法的基础上,弓J进先进技术,对竹条、竹篾、竹丝进行漂白、加工、染色、防霉处理。主要工具为斧子、锯子、锤子、篾刀、匀刀、钳子等。编织的各种物品有蜡光纸、扎丝、彩布、丝带、电池、灯珠、花线、皱纸、浆糊等,主要制作“马灯”头部、颈部、前身、臀部以及尾巴等部位。
“马灯”竹编生产流程简单,第一步:用竹篾编织成直径约30厘米,高约40厘米的两个圆柱形竹笼,分别做“马”的前身和臀部;第二步:用八号铁丝在竹笼的顶端编织成高约45厘米,上底直径约15厘米,下底直径约20厘米的圆锥状,搭成“马”的颈部连前身;第三步:在另一个竹笼顶端嵌上用丝线做成的约35厘米长的尾巴,组合成了“马”的臀部连尾巴;第四步:用竹篾编织成空心“马脑”形状,在“马脑”上粘贴彩色蜡光纸,配上眼睛、眉毛、下颚、鬃舌以及缰绳,将制作好的空心“马脑”套在圆锥状“马颈”上,套上事先缝制的颈套,根据马的前身和后臀的规格,缝制好骑马人穿起来大约离地10厘米的遮身布。穿戴道具时,先在骑士腰间别一根棉质腰带,将马脑、前身系在小腹前的腰带上,再把马后臀也系在骑士屁股的腰带上,然后,在骑士左右腰间分别挂上一条与马身颜色一致的布巾,当作骑士的战袍。制作时,依据“马”的数量,平均以红色、黄色、白色三种颜色的马搭配,骑士分别穿着墨绿、果绿和大红色的上衣,左手拉缰绳,右手持马鞭,男骑士戴礼帽,女骑士戴凤冠,就成了一匹彪形健壮,色彩斑斓的“马灯”。演出时,演员骑在“马”的前身与臀部之间手舞足蹈、活蹦乱跳、耀武扬威、纵情高歌。
【文化价值】马灯在我市流传已久,千百年来作为民间娱乐喜庆的象征。文化大革命期间,云石山乡的“马灯”一度被称为“黄色”艺术被牢牢禁锢,称为“四旧”遭破坏。直到1978年以后,民间灯彩才开始如雨后春笋,“马灯”也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客家先民们把灯彩从中原带来,除了同样把它作为喜庆物的吉祥物外,后来还结合当地的农耕文化,把灯彩演变成一种土生土长的表演艺术,像民间戏剧一样,长期以来受到客家人的喜爱,一直流传了下来。灯彩表演是客家先民们发明创造的一种民间艺术,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到了今天,客家人依旧把灯彩作为喜庆事的吉祥物,照样把灯彩艺术当作不可缺少的文化美餐。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中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马灯”也在传统的制作工艺、表演艺术以及民间灯彩所要表现的情感中融入了现代艺术和新的内容,以崭新的风采展现在世人面前。“马灯”的制作工艺风格特别,表演场面宏大壮观,受到了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马灯”经常参加市里的各种大型文化和庆典活动,是瑞金市客家灯彩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灯种。
【传承艺术】随着现代文化艺术的不断涌现,民间灯彩这个乡土文化逐渐会被人忽视,甚至不被人们看重,长此下去,民间灯彩将面临失传的困境。为使人们群众保持对民间灯彩艺术的感情和热情,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推进灯彩艺术传统,提高客家灯彩品味。我们要继续努力,把我地的客家灯彩发扬下去,使传统灯彩艺术后继有人。具体做法是:一、珍惜年迈的灯彩老艺人还健康的时机,请他们做灯彩传承的艺术指导,使这些老艺人重温民间灯彩“旧情”,重新提升他们对灯彩艺术的感情和热情。二、动员年轻小伙子珍惜当地特有的民间灯彩一一“马灯”的制作、演艺技巧,把“马灯”的制作、演艺以及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在新老结合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三、充分利用外出务工青年男女春节还乡之机,吸弓I大量的青年男女积极参与,组织他们闹新春。这样,既增添了新春佳节的热闹气氛,又创造了老艺人对年轻人传承灯彩艺术的机会,以此来激起后代对“马灯”艺术的浓厚兴趣,以达到年青人对灯彩艺术的酷爱,从而保证传统灯彩艺术的继承。为丰富民间文化生活,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我们要继续努力,使我乡“马灯”中的“勇士”们重走长征路,为长征第一山增光,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添彩,由新一代的“马灯”灯彩艺术队伍的努力,相信云石山乡的新农村能装扮得更加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