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灯制作技艺
【地理环境】板凳龙是谢坊镇谢坊村的一项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谢坊镇位于瑞金市南偏西,东界武阳镇、拔英乡;西南邻会昌县境;北连会昌县西江镇及本市云石山乡。区域面积1 31平方公里。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属山区和丘陵交错地带,山地占40%,丘陵占6 0%,云龙山最高,海拔6 38.7米。绵江河自东北曲折向西南纵贯境内10个行政村,注入会昌县境。206国道自东北向西南斜贯全境中心的九个行政村,交通极为便利。
追根溯源,谢坊村郭氏是唐王朝重臣郭子仪的后裔。郭子仪五代传人郭瞿由于中原战乱,居无定所只好随众迁至江西赣县良富一带,落地生根成了客家人。约于明代天顺年间,第二十五代传人郭日和从良富坐船逆水而上,发现谢坊大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山青水美,就在此扎根定居,迄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历史渊源】最初板凳龙是以木头做的普通四脚板凳当做道具(代替龙身),模仿舞龙灯的动作姿态,可用一条板凳操舞,也可八九条板凳相互配合舞成一条长龙。无论一条板凳还是多条板凳,都能舞得像真龙一样弯曲盘旋翻腾。
板凳龙的由来相传是一对郭姓贫穷的小夫妻新婚之日因家境贫寒无力操办盛大的婚宴,新郎因此愧对妻子,闷闷不乐。小伙子的好友置身其中,也为其惋惜,而其中一人,灵机一动,遂邀其他人以所坐板凳为“龙”而效龙舞,舞而助兴,活跃气氛。因为该“龙”不需花钱制作,信手取来便可玩耍,所以极容易操练,会玩的人也很多,板凳龙便由此而来。板凳龙主要是由三个男性表演的舞蹈(一条板凳三人玩)。显示一种男子汉的强悍,在舞蹈中比臂力、腕力,比敏捷、灵巧,主要动作有“单人舞龙”、“双人舞龙”、“三人舞龙”、“拜四方”、“铁门坎”、“滚龙背”等,都是难度较大、耗费体力的动作。如今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了迎合新时期人们对文化生活更高的要求,板凳上扎上龙形,外观更加美观,经常指定参加市里的各种大型活动。
【内容特点】板凳龙的表现形式简洁、明快。最初采用的道具非常简单,多为村民从自家搬来的板凳。每逢节日、祭祀、筹办宴席时,村民都会自发地从家里搬来一条板凳,在板凳上扎上红纸或红布,在古乐的伴奏下,一群强壮的男子有节奏地挥舞板凳,模仿巨龙腾飞的样子翩翩起舞。板凳龙的表演方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三人一组,组数不限。在锣鼓声中,人、凳绞缠穿梭,浑然一体,灵龙飞舞,使人眼花缭乱。舞者须迅速敏捷,顺势划圈、灵活善变、配合默契。板凳龙所用击乐有鼓、大锣、双钹、马锣。采用的锣鼓经(曲牌)有《双点头》、《四门进》、《上天梯》、《龙摆尾》等。节奏热烈欢快,气氛热烈,轻重缓急,变化多样。
【文化价值】龙是中国人心中的神圣之物,是祥和的化身,人们通过“板凳龙”的表演不仅帮助村民表达了对幸福、吉祥的期盼,对神灵的敬畏与尊重,同时也为祭祀增添了隆重而神秘的色彩。板凳龙的动作套路过去曾与民间武术相结合,用于在徒手遭遇突发事变时,顺手取板凳作为武器相搏杀。后将双人条凳彩扎为龙形,恭送吉祥。故板凳龙当今既具有艺术观赏性,又具有强身健体功能。
【现状与保护】今天,人们的文艺活动已五彩纷呈。但在谢坊,板凳龙作为一项古老的文艺活动依然流传。在每年的乡村祭祀活动上,还能目睹“巨龙”舞动的精彩与震撼,感受淳朴的乡村民风民俗。但是随着现代文化艺术的不断涌现,板凳龙面临阵式失传、传人消失,保护板凳龙时不我待。我们主要采用宣传加培育的方式对板凳龙加以保护。一方面,在每年的重要节日组织板凳龙大型表演吸引年青人参与,同时,邀请谢坊境内知名人士投资发展板凳龙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在学校挑选身强力壮并喜好这门艺术的学生进行业余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