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2025-07-08
罗台山的传说
描述: 罗台山(17 34—1779) 谱名有高,别号尊闻居士,瑞金市九堡镇密溪村人。清乾隆乙酉科举人,理学家、散文家。他一生未入仕途,精研儒学、佛学。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结识了许多名流;又拜知名学者宋道原、雷鋐为师,因此学识渊博精到。理学而外,他还精通训诂、音韵,善作诗文,且于技击、兵器无所不通。其著作由同年友彭绍升辑为《尊闻居士集》8卷刊行。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曾将此书列为第一批整理书目。旧时,瑞金曾设台山小学及台山路,纪念这位乡贤。不事权贵薄功名 一年,罗台山进京应会试,因其博学多才,到他住处登门拜访、切磋学问的人络绎不绝,请他题诗赠字的也很多。此时,适逢朝廷权贵和坤之母七十大寿。和坤久闻台山名气,便差人请台山为其母作一寿文。台山对和坤的人品官声也早有所闻,不屑于结交他。以致数日后和坤派人前来催讨,台山竟只字未写。来人回报和坤,和坤以为润笔之礼未到,便包了十两纹银,派人送去台山住处。台山见了这等情景,不觉怒火中烧,厉声喝道:“你家老爷把我当成什么人?难道绵江客来到京城,就
-
02
2025-07-08
陈炽的传说
描述: 陈炽(1855—1900) 原名家瑶,谱名喜炽,字克昌。生于瑞金市瑞林镇禾塘村横背。光绪举人,历任军机处章京、户部郎中等职。与康有为、梁启超同为戊戌变法名流,是中国近代著名爱国思想家、维新志士。鸦片战争后,国势日衰。陈炽为寻求自强救国之路,周咨博呆,遍历沿海大埠,又参考西书作中西对比研究。从而成为博学多才、学贯中西的“通才”。著有《庸书》、《续富国策》。参与组织京师强学会,被举为提调。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为兴国不成而郁闷以终。“摇铃子”与“瑶林馆主”陈炽降生的地方是个山区。一家住在半山腰的老屋场,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形如靠椅。陈炽父亲陈惟楫,也是个读书人,后来中过举。其母郭氏,娘家也是书香门第。陈炽父母成婚数年,尚无子嗣。一日,两人结伴去一座山寺进香,祈求早日得子。数日后,时值盛夏,夜半皓月当空,郭氏了无睡意,便独坐月下做针线。偶一抬头,但见一道白光自皓月而下,直奔郭氏而来。郭氏忙扯起拦身裙接住,托着回房。当月,郭氏便有了身孕。转年四月初七夜半,产下一男儿。其时正好有叫夜
-
03
2025-07-08
罗汉岩的传说
描述: “罗汉岩”与“陈石山”位于瑞金市东北20公里的壬田镇中潭村委会境内,有一处省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闻名遐迩的罗汉岩。罗汉岩本是陈石山上一块巨大的岩石形成的山峰,峰内有个深广十余丈、可容千人的大岩洞。相传这里曾是一代高僧伏虎禅师讲道处。据说当年和尚在这里开基修筑精舍,时竟出现十八个石罗汉团团围成一圈的奇事,这可是个好兆头哇。于是,和尚们将它们取出洗净,供奉寺里。这样人们便将这座山岩叫做“罗汉岩”。陈石山的主要景点大多集中在罗汉岩周围,久而久之罗汉岩便成了陈石山的代名词。说起陈石山,它和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陈武帝陈霸先,还有一段不浅的缘份呢。南朝梁筒文帝时,陈霸先任通直散骑常侍、信威将军,坐镇南昌,都督六郡军事。大宝元年(公元556年),岭南节度史蔡路养和定州刺史萧勃起兵反叛,占据瑞金。陈霸先派部将万迁仕攻打他们,谁知却败去宁都。陈霸先闻知便亲自统兵直逼瑞金,几仗下来,也奈何不了叛军,只得退兵再作打算。在冷静分析兵败原因时,陈武帝认识到叛军多为南方人,善于翻山越岭,出奇制胜;而官军多为北方
-
04
2022-09-23
客家童谣
描述: 客家童谣,是民间童谣的重要分支,也是民间文化的杰出代表。几乎所有客家分布地区都有传唱客家童谣,各个地区的客家童谣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瑞金作为全客县,客家方言的糯性和跳脱,在客家童谣中异常明朗。“细月光,大月光,看稳贼古偷茄秧。哪个见?瞎子见。哪个猎?瘸子猎。猎到哪?猎到外婆新屋背,跌烂瘸子膝头盖。”膝头盖,猎到哪,这些典型的方言,就是瑞金客家童谣的地域标签。问答形式,是客家童谣的基本结构之一。一曲童谣,人人上口,不管孩子们懂不懂,都可以成为语言接龙的游戏。走路的时候,童子之间传唱你一言我一语,像一场青山间的实地演出。对接顺畅,众人欢乐,一人卡口,众人更乐。“清早食格唔几菜?青菜。唔几青?竹叶青。唔几竹?黄竹。唔几黄?鸭蛋黄……”这种不断延续对答的童谣,可一二人,三五人,可七八人,铺陈的事物成为童年最早的词典。客家童谣取材于客家地区的日常生活物事,形式多样、语言活泼、易于上口、贴近生活、变化多端。四海客家一相逢,会知月光映童心,《月光光》这类经典谣曲成为客家人的文化血脉,虽然版本因地
-
05
2022-09-22
红井的故事
描述: 一段共和史,开篇叙瑞金。瑞金是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上世纪三十年代,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来到瑞金领导革命,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始执政为民的伟大实践,在赣南这片红土地上留下众多的动人的故事。红井的故事,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为广泛的红色故事之一。1933年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各机关从叶坪迁到了沙洲坝,分别驻扎在以沙洲坝村为中心的各个村子里。沙洲坝为此成为中央党政军群等机关在瑞金的第二处驻地。在沙洲坝居住期间,毛泽东先后写下包括《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在内的30余篇光辉著作,同时为身体力行做了众多关心群众的实事,瑞金沙洲坝成为毛泽东群众路线的重要发源地。为乡亲们开挖红井,就是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一个事例。苏区时期,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加上中央机关的进驻,军民用水顿时更加紧张。看到群众在挑池塘里的水喝,毛泽东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红军长征之后,国民党把这口井填了,但乡亲们晚上又暗暗地把它挖开。1951年,中央派出慰问团来到瑞金,沙洲坝村民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