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新闻 视频 文献 图片
  • 01
    2022-09-23

    茶灯闹春

    描述: 茶灯,是客家民系迎春的方式之一。新春到来,客家人以灯舞之、以歌唱之,灯彩走村串户,主人开门迎灯,四邻串门看灯,正月时节花灯众多,尤以茶灯闹春最为普通。明清时期,茶灯便在客家村落盛行,瑞金乡民一般谓之“揩茶篓”“搬灯子”“搬茶灯”。茶灯,是客家歌舞花灯的源流,也是客家采茶戏的原型。客家人热情好客,客至村中不论远近亲疏必以茶招待,而凡有喜事好事也擂茶宴饮,茶是客家人重要的生活符号。瑞金地处武夷山西麓,自古盛产茶叶,劳者歌其事,有茶山茶场便有民歌。山上广植茶树,每逢采摘,采茶者歌声相互应答,甚为壮观,便有了瑞金八景之一“铜钵茶歌”。而茶歌延伸发展,便有了茶灯歌子(灯彩歌曲)。在瑞金客家村落,尤其是山区乡镇,每逢正月休闲便起茶灯队伍。挑茶灯,对唱或主唱,伴奏乐队,祝赞领队,各司其职。剧组一般都是在正月初一临时排演,初二正式发帖出演,一个晚上能唱好几个厅堂(屋场)。正如灯歌里唱的:“临时上山砍竹子,临时上街买花纸……”白天,他们把演出的帖子发送到一个个村子的一个个厅堂去,接帖子的晚上就去演。也有茶

  • 02
    2022-09-23

    甑笊灯舞

    描述: 甄笊灯源自于瑞金地域的民间祭祀和祈福,后逐渐衍变为庆祝的民俗。甄笊灯最早是出现在一些特殊时刻,随着神巫出现在村场的禳神仪式。每当屋场屡遇不吉之事,就被视为鬼魅横行、污秽从生,于是神巫到来,并召集甄笊灯队,壮大声势以驱除不吉。甄笊破竹而成,从洗刷盆锅的生活用具演变为舞蹈道具。人们双手持甄笊进行敲击,以驱鬼和祭祀神灵。灯舞演员有艄公、艄婆等划龙船角色,后来加入吹牛角的主巫和扮成小鬼的丑角,各有服饰扮相。主巫到来,进入厅室祠堂,绕室一圈作驱除之状。主巫出门回到屋前,伴奏乐器急促激越,持笊的演员们随即追赶丑角,绕场起舞。甄笊灯后来渐渐定式于每年正月初七到十五,成为民间灯彩辞旧迎新的一部分。甄笊也由真实用具加上纸彩糊封,成为纯粹的道具。表演时,演员双手各握“甑笊”,站成“八字步”,在头顶或者胸前击打甑笊,形成浩大声势。铿锵有力的敲击,粗犷古拙的舞步,甑笊过处妖氛扫除,展示了客家乡民团结一心战胜苦难、齐心协力勇斗妖魔的生存意志。成为灯彩之后,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到各个村庄巡回演出,一个晚上要经过上十个

  • 03
    2022-09-22

    客家祝赞习俗

    描述: 《说文》以祝主赞词,《仪礼》有祝赞笾祭。祝赞之礼,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极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所谓礼失而求诸野,客家祝赞习俗,是流传在瑞金客家地区的重要礼仪,是客家人各种仪式中的精华与灵魂。有着千年文化传承的客家人,崇尚礼仪,遇事礼赞,不管是结婚做寿、造房建屋还是作古还山,都要举办各种传统仪式,古老的祝赞礼仪贯穿着整个仪式。客家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始于南迁,播于海外。两千年前,秦汉征岭南、融百越,始有客家,如果说,客家文化是古汉文化的活化石,那么客家祝赞习俗,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活化石中的一枚宝石。客家人崇尚礼仪,见面道贺,遇事礼赞。若遇红白喜事,更是出口祝赞,赞语成章,逐渐形成了情感浓厚的礼赞文化。客家祝赞礼俗绵延至今,礼赞的形式仍以唱诺为主。祝赞之辞,一般以五言七言居多,一韵到底或双句押韵,如同歌诗。不同事项、不同场合,由不同的祝人呼唱不同的赞辞。如建新房,由木匠、泥水匠、风水师祝赞;宴席中杀鸡、打汤则由厨师祝赞;娶亲、闹洞房由礼台先生、厨师祝赞;灯彩演出则由艺师祝赞;建坟墓由地理

Copyright 2017瑞金非遗    备案号:赣ICP备05006704号    访问量: 9540人次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