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2022-09-23
苏区版画
描述: 版画,起源于中国的雕板印刷。苏区时期由于百姓普遍不识字,生动直观的版画,自然成为有力的革命武器之一,广泛应用于宣传战线和文化工作。苏区版画应运而生,通过石印或雕版木印,传播于画报、宣传栏、墙位、杂志、报纸等不同的宣传载体,先后出现领袖画像、报纸漫画、杂志插图等不同品种版画,或引导敬仰,或宣传道理,或揭露落后,成为中国苏维埃文化的特定内容。为了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等学说,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红军的政治宣传部门和苏维埃政府制作了系列彩色石印画像,包括世界导师单独画像,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的组合画像。领袖人物的版画在苏区广泛发行,与国旗国徽一起,成为庄重场所的标配。除了悬挂的画像,《青年杂志》和《红星画报》刊发了大量的领袖画像,包括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领袖人物,除此以外,还出版大量的画报,比如《红色中华》三八特刊画报,《青年实话》画报,《选举运动画报》,《春耕运动画报》,这些苏区版画吸引着民众的目光,引导人们认识新生的红色政权,积极地发展生产、扩大红军
-
02
2022-09-23
瑞墨制作技艺
描述: 传统中国墨锭,当代多以徽墨为主。在清代,行销于二十三行省、岁岁进贡朝延的瑞墨,同样是传统墨锭中的璀璨明珠。作为六朝贡品的瑞墨,质地细腻,黝黑发亮,墨汁泛紫光,气味芬芳,质量上乘,宜书宜画宜藏。“瑞金墨、雩都烟、杭州扇、广东盐......”在南方客家地区广为传诵的《客家三字经》里,瑞墨是文房类唯一编入正文的特产。相传瑞墨祖师为苏东坡。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寓瑞金东明观数月,白天畅游山水吟诗题句,夜间则常与观中老道秉松明而论道。其间,东坡因常见瑞金农家夜晚用松明代烛照明,逐与老道言及松烟制墨古法。老道录而传之,始开瑞墨松烟墨先河。悠悠千载,墨坊至今还保留着每年大年初五祭拜坡公祖师的传统。瑞墨发端于宋,历元、明数代,盛行于清。至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瑞墨引进徽州桐油点烟工艺,瑞金始有油烟墨。同治瑞金县志记载:“瑞金造墨未详至何时,雍正间尤寂寂,今则肆中日役数百人,锦囊丹检,盛行于四方。子墨客卿什珍于四谱,亦一时美谈也”。《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乾隆59年开始有江西巡
-
03
2022-09-23
瑞金玉雕工艺
描述: 玉雕是中国独有的技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朝代,玉雕有着不同的造型与特色。东方人往往用玉来比喻人的德性,儒家讲究“君子必佩玉”,“无故,玉不去身”。正因为东方人对美玉的万般垂爱,玉雕工艺得到长足发展,诞生了无数的艺术瑰宝。在玉雕工艺传承至今的八千多年中,一代代先民毕其一生研究和传承玉雕工艺,传承下一脉脉风格各异的玉雕流派。瑞金地处山区,玉雕工艺玉雕工艺流传较少,以刘氏一脉为主。瑞金玉雕在选材上,以本地出产的萤石和黄蜡石为主,萤石晶体呈玻璃光泽,颜色鲜艳多变,质脆;黄蜡石又名龙王玉,因石表层内蜡状质感而得名,它结构紧密,韧性强,品质良好的黄蜡石有着田黄般的颜色、翡翠的硬度,硬度好、透度高、色彩鲜艳丰富,是玉雕的好材料。在雕工上,瑞金玉雕工艺属于扬州工,多以炉瓶、人物、花鸟、走兽、仿古、山子雕为主,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于一体,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基本特征。光绪年间,瑞金县黄柏乡刘起芊,携子于扬州一带经商
-
04
2022-09-23
瑞金酸菜制作技艺
描述: 酸菜,古称菹,瑞金称其为“擦菜”。《周礼》中就有其大名。制作酸菜的初衷是为了延长蔬菜保存期限。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菹菜者,酸菜也”,即类似今天的酸菜,由此可见,中国酸菜的历史颇为悠久。瑞金是客家聚居地和中转地,各地酸菜制作技艺随着先民迁徙在这里汇聚,并根据瑞金当地气候和果蔬品种,经过千百年的演变,逐渐融合成具有瑞金特色的酸菜制作技艺。瑞金制作酸菜通常用坛子,古时家家户户均有酸菜坛子。出坛的酸菜酸香味醇,味道咸酸,口感脆生,色泽鲜亮,香味扑鼻,不仅是佐餐佳品,而且有保健作用。浸泡的主材根据季节不同,一般选择风菜、萝卜苗、刀豆、黄瓜和白菜等产量大、口感佳的蔬菜。制作酸菜的坛子,大的用酒瓮,小的用盐罐。瑞金制作酸菜在蔬菜入坛之前,需将蔬菜仔细清洗后晾晒,待其蔫萎,收起用手揉擦,把纤维软化,揉擦时撒上盐,让纤维容易揉软。瑞金的农家对揉擦菜叶这道工序非常看重,为此农家一般把酸菜叫做“擦菜”。晾晒揉擦之后,用开水烫熟,塞进口小肚大的坛子,倒入晾凉的米汤,加入适量的盐后压上一块大鹅卵石并封住
-
05
2022-09-23
瑞金牛肉汤制作技艺
描述: 中国古代,不得私杀耕牛,合法杀牛需经报备,在官府的监督下杀牛,牛筋、牛角、牛皮作为战略资源必须上交官府,牛肉则成为餐桌上的美食。烹煮牛肉,在古代史书及小说中最常见的是卤牛肉,而在客家瑞金,一道简便的牛肉汤,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成为客家人最喜爱的美食。遍布在瑞金大街小巷的牛肉汤店,是最早的中式快餐店。瑞金人的一天往往是从一碗牛肉汤开始,不管是早餐、中餐还是晚餐,牛肉汤店里都是食客云集。一碗牛肉汤,一碗米饭是瑞金人的标配。调料摆在桌上,由食客自行搭配,加入红薯粉的汤液裹着褐红色的牛肉,用瑞金独有的姜刷刷上金黄的姜末,加点店家秘制的火红剁椒,撒上鲜绿的葱花和芹菜,瞬间就点燃了食欲,就着米饭,味蕾得到充分的满足,并保证了丰富的营养。1993《瑞金县志》记载的传统食物牛杂烩,就是传统牛肉汤。据传有一位瑞金先民打屠杀牛,每次集市结束,都会有一些边角料积压留存。这些边角料既卖不出什么价钱又难烹煮。聪明的先民支起铁锅,烧起热水,投入牛骨,熬出汤汁,再把牛肉边角料切碎倒入热锅里烹煮。出锅后的牛肉汤浓香扑
-
06
2022-09-23
留青竹刻
描述: 瑞金的竹编竹刻工艺,为此流传已久。明清时期,工商业开始兴盛。瑞金不少儒商走出绵江,经赣江入沪开设商号,经营土陶缸礶生意。这些儒商在上海期间,结交当地文人雅士及坊间匠人,发现了跟老家不同的竹刻技艺,叫留青竹刻。这种技艺,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有时又名“皮雕”。竹材选用深山冬竹,经防霉防蛀工艺处理,成品底面光润,产品多是文房用物,有臂搁、书镇、笔筒、台屏,以及各种案头小品。想起家山翠竹茂盛,这些有经济基础的瑞金儒商,开始认真研习这种留青竹刻,并带回了瑞金。由简单的竹器刻字,到精致的留青竹刻,瑞金竹刻之风盛行,并且由实用走向艺术,竹刻工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手法。留青竹刻最早起源于唐代金银器镂錾及石刻浅雕,明末清初才始盛行。在竹片上创作,可以浮雕、圆雕、缕空透雕,到了明代更加纯熟,竹皮的全留、多留、少留,可以雕刻出深浅、浓淡的变化,犹如在纸上作画,有水墨之分五色的韵味。到了清末,国内竹刻工艺趋于衰退,而瑞金的客家人偏安武夷山西麓,竹
-
07
2022-09-22
链枪舞
描述: 瑞金,武夷山脉西麓的红色故都、千年古邑,客家人南迁的主要中转地和目的地,从中原而来的璀璨文化艺术,在这里,与当地畲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互相促进,衍生了许多精彩绝伦的艺术形式。瑞金链枪舞,就是其中之一。锒铛之类 相连属者 为链。链枪之有名,是因其内置铜钱,舞动起来啷当作响,它也曾作为丐帮打狗棒的一种,配合过曲艺,使其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故而赢得了老百姓的偏爱。瑞金链枪舞的链枪制作,取材于竹,尤为讲究,兼有了舞蹈道具和客家祈吉的双重职能。制作时,须先砍选二至三年生、无虫蛀不变形、笔直坚硬的桂竹为主材,阴干,削平,刨皮,去头尾,用密齿锯裁成二尺四寸长,对应二十四节气。竹子两头三寸以内均匀对开五个孔,寓意五谷丰登,五个孔共串三十六枚铜钱,寓意六六大顺。传统瑞金链枪舞的表演者,往往都是茶灯队里年轻俊俏的茶妹子,如今则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吸引着许多青少年来参加。他们或四人,或六人,或八人,面映桃花,身着彩装,英姿飒爽。每人右手持链枪,齐步来到厅堂中央,伴随乐队奏起的曲调,齐整如一
-
08
2022-09-22
客家祝赞习俗
描述: 《说文》以祝主赞词,《仪礼》有祝赞笾祭。祝赞之礼,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极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所谓礼失而求诸野,客家祝赞习俗,是流传在瑞金客家地区的重要礼仪,是客家人各种仪式中的精华与灵魂。有着千年文化传承的客家人,崇尚礼仪,遇事礼赞,不管是结婚做寿、造房建屋还是作古还山,都要举办各种传统仪式,古老的祝赞礼仪贯穿着整个仪式。客家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始于南迁,播于海外。两千年前,秦汉征岭南、融百越,始有客家,如果说,客家文化是古汉文化的活化石,那么客家祝赞习俗,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活化石中的一枚宝石。客家人崇尚礼仪,见面道贺,遇事礼赞。若遇红白喜事,更是出口祝赞,赞语成章,逐渐形成了情感浓厚的礼赞文化。客家祝赞礼俗绵延至今,礼赞的形式仍以唱诺为主。祝赞之辞,一般以五言七言居多,一韵到底或双句押韵,如同歌诗。不同事项、不同场合,由不同的祝人呼唱不同的赞辞。如建新房,由木匠、泥水匠、风水师祝赞;宴席中杀鸡、打汤则由厨师祝赞;娶亲、闹洞房由礼台先生、厨师祝赞;灯彩演出则由艺师祝赞;建坟墓由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