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新闻 视频 文献 图片
  • 01
    2022-09-23

    瑞金酸菜制作技艺

    描述: 酸菜,古称菹,瑞金称其为“擦菜”。《周礼》中就有其大名。制作酸菜的初衷是为了延长蔬菜保存期限。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菹菜者,酸菜也”,即类似今天的酸菜,由此可见,中国酸菜的历史颇为悠久。瑞金是客家聚居地和中转地,各地酸菜制作技艺随着先民迁徙在这里汇聚,并根据瑞金当地气候和果蔬品种,经过千百年的演变,逐渐融合成具有瑞金特色的酸菜制作技艺。瑞金制作酸菜通常用坛子,古时家家户户均有酸菜坛子。出坛的酸菜酸香味醇,味道咸酸,口感脆生,色泽鲜亮,香味扑鼻,不仅是佐餐佳品,而且有保健作用。浸泡的主材根据季节不同,一般选择风菜、萝卜苗、刀豆、黄瓜和白菜等产量大、口感佳的蔬菜。制作酸菜的坛子,大的用酒瓮,小的用盐罐。瑞金制作酸菜在蔬菜入坛之前,需将蔬菜仔细清洗后晾晒,待其蔫萎,收起用手揉擦,把纤维软化,揉擦时撒上盐,让纤维容易揉软。瑞金的农家对揉擦菜叶这道工序非常看重,为此农家一般把酸菜叫做“擦菜”。晾晒揉擦之后,用开水烫熟,塞进口小肚大的坛子,倒入晾凉的米汤,加入适量的盐后压上一块大鹅卵石并封住

  • 02
    2022-09-23

    瑞金牛肉汤制作技艺

    描述: 中国古代,不得私杀耕牛,合法杀牛需经报备,在官府的监督下杀牛,牛筋、牛角、牛皮作为战略资源必须上交官府,牛肉则成为餐桌上的美食。烹煮牛肉,在古代史书及小说中最常见的是卤牛肉,而在客家瑞金,一道简便的牛肉汤,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成为客家人最喜爱的美食。遍布在瑞金大街小巷的牛肉汤店,是最早的中式快餐店。瑞金人的一天往往是从一碗牛肉汤开始,不管是早餐、中餐还是晚餐,牛肉汤店里都是食客云集。一碗牛肉汤,一碗米饭是瑞金人的标配。调料摆在桌上,由食客自行搭配,加入红薯粉的汤液裹着褐红色的牛肉,用瑞金独有的姜刷刷上金黄的姜末,加点店家秘制的火红剁椒,撒上鲜绿的葱花和芹菜,瞬间就点燃了食欲,就着米饭,味蕾得到充分的满足,并保证了丰富的营养。1993《瑞金县志》记载的传统食物牛杂烩,就是传统牛肉汤。据传有一位瑞金先民打屠杀牛,每次集市结束,都会有一些边角料积压留存。这些边角料既卖不出什么价钱又难烹煮。聪明的先民支起铁锅,烧起热水,投入牛骨,熬出汤汁,再把牛肉边角料切碎倒入热锅里烹煮。出锅后的牛肉汤浓香扑

  • 03
    2022-09-23

    留青竹刻

    描述: 瑞金的竹编竹刻工艺,为此流传已久。明清时期,工商业开始兴盛。瑞金不少儒商走出绵江,经赣江入沪开设商号,经营土陶缸礶生意。这些儒商在上海期间,结交当地文人雅士及坊间匠人,发现了跟老家不同的竹刻技艺,叫留青竹刻。这种技艺,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有时又名“皮雕”。竹材选用深山冬竹,经防霉防蛀工艺处理,成品底面光润,产品多是文房用物,有臂搁、书镇、笔筒、台屏,以及各种案头小品。想起家山翠竹茂盛,这些有经济基础的瑞金儒商,开始认真研习这种留青竹刻,并带回了瑞金。由简单的竹器刻字,到精致的留青竹刻,瑞金竹刻之风盛行,并且由实用走向艺术,竹刻工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手法。留青竹刻最早起源于唐代金银器镂錾及石刻浅雕,明末清初才始盛行。在竹片上创作,可以浮雕、圆雕、缕空透雕,到了明代更加纯熟,竹皮的全留、多留、少留,可以雕刻出深浅、浓淡的变化,犹如在纸上作画,有水墨之分五色的韵味。到了清末,国内竹刻工艺趋于衰退,而瑞金的客家人偏安武夷山西麓,竹

  • 04
    2022-09-22

    链枪舞

    描述: 瑞金,武夷山脉西麓的红色故都、千年古邑,客家人南迁的主要中转地和目的地,从中原而来的璀璨文化艺术,在这里,与当地畲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互相促进,衍生了许多精彩绝伦的艺术形式。瑞金链枪舞,就是其中之一。锒铛之类 相连属者 为链。链枪之有名,是因其内置铜钱,舞动起来啷当作响,它也曾作为丐帮打狗棒的一种,配合过曲艺,使其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故而赢得了老百姓的偏爱。瑞金链枪舞的链枪制作,取材于竹,尤为讲究,兼有了舞蹈道具和客家祈吉的双重职能。制作时,须先砍选二至三年生、无虫蛀不变形、笔直坚硬的桂竹为主材,阴干,削平,刨皮,去头尾,用密齿锯裁成二尺四寸长,对应二十四节气。竹子两头三寸以内均匀对开五个孔,寓意五谷丰登,五个孔共串三十六枚铜钱,寓意六六大顺。传统瑞金链枪舞的表演者,往往都是茶灯队里年轻俊俏的茶妹子,如今则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吸引着许多青少年来参加。他们或四人,或六人,或八人,面映桃花,身着彩装,英姿飒爽。每人右手持链枪,齐步来到厅堂中央,伴随乐队奏起的曲调,齐整如一

  • 05
    2022-09-22

    客家祝赞习俗

    描述: 《说文》以祝主赞词,《仪礼》有祝赞笾祭。祝赞之礼,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极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所谓礼失而求诸野,客家祝赞习俗,是流传在瑞金客家地区的重要礼仪,是客家人各种仪式中的精华与灵魂。有着千年文化传承的客家人,崇尚礼仪,遇事礼赞,不管是结婚做寿、造房建屋还是作古还山,都要举办各种传统仪式,古老的祝赞礼仪贯穿着整个仪式。客家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始于南迁,播于海外。两千年前,秦汉征岭南、融百越,始有客家,如果说,客家文化是古汉文化的活化石,那么客家祝赞习俗,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活化石中的一枚宝石。客家人崇尚礼仪,见面道贺,遇事礼赞。若遇红白喜事,更是出口祝赞,赞语成章,逐渐形成了情感浓厚的礼赞文化。客家祝赞礼俗绵延至今,礼赞的形式仍以唱诺为主。祝赞之辞,一般以五言七言居多,一韵到底或双句押韵,如同歌诗。不同事项、不同场合,由不同的祝人呼唱不同的赞辞。如建新房,由木匠、泥水匠、风水师祝赞;宴席中杀鸡、打汤则由厨师祝赞;娶亲、闹洞房由礼台先生、厨师祝赞;灯彩演出则由艺师祝赞;建坟墓由地理

  • 06
    2022-09-22

    客家咸鸭蛋腌制技艺

    描述: 客家咸鸭蛋腌制技艺,是以新鲜鸭蛋为主要原料,经腌制成再制蛋的传统技艺。我国很早就有腌制咸鸭蛋的传统,南北朝时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就有“率二斗,及热下盐一升和之。汁极冷,内瓮中,浸鸭子。一月任食。煮而食之,酒食俱用。咸彻则卵浮”的记载,这是目前所知咸鸭蛋腌制技艺最早的记载。咸鸭蛋腌制技艺随客家先民南迁而带入瑞金,瑞金客家先民在传承传统的采用盐水(或杬木汁)浸泡的液态腌制方法基础上,逐渐摸索出用富含硒、钙、锌等微量元素的红壤泥裹浆的固态腌制方法。由于制作简单方便,营养丰富,老少皆宜,该技艺一代代传承了下来。该技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腌制,其中尤以壬田镇、万田乡的咸鸭蛋最为出名,是“壬田三宝”之一。咸鸭蛋是贫苦农民的佐餐佳品,在物资缺乏的年代,深受老百姓喜爱。2015年12月,有着50多年腌制咸鸭蛋经验的廖秀英老人成立了廖奶奶咸鸭蛋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咸鸭蛋产业化发展。2018年3月,以廖奶奶咸鸭蛋为代表的瑞金咸鸭蛋,正式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发展,客家咸鸭蛋

  • 07
    2022-09-22

    九堡木偶戏

    描述: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源于汉,兴于唐,宋元明清以来,由城入乡,从此开枝散叶,因地而异,造型更加多样,技艺愈加精巧,衍生多种风格,涌现多种流派。瑞金九堡木偶戏,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赓续着中州古韵,活跃于民俗节庆,是祖国艺苑之中的一枝秀葩。据方志记载,九堡木偶戏已有近三百年的发展历史。闽西上杭木偶戏自清朝中叶进入瑞金九堡,与客家人传承的中原戏曲文化、九堡地方文化融合,发展成为今天的九堡木偶戏。瑞金九堡木偶戏,属于提线木偶的一种,古称“悬丝傀儡”,当地俗称“吊脑子戏”。木偶造型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高约两尺。偶头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内设机关,五官表情丰富;竹制胸腹,手有文、武之分。造型制作讲究三雕七画,先雕头形,再画脸谱,以区别人物。“以物象人”的表演特性,决定了木偶戏的舞美设置,必须遮蔽操纵者,分隔观演区。九堡木偶戏,多是露天舞台,背景设有遮挡帷幕、上下场门,演员持线板立于幕后操纵,观众可从三面欣赏。九堡木偶戏的整本曲目《十保官》《秦香莲》等传自中原为多,与豫剧更多相

  • 08
    2022-09-22

    红井的故事

    描述: 一段共和史,开篇叙瑞金。瑞金是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上世纪三十年代,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来到瑞金领导革命,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始执政为民的伟大实践,在赣南这片红土地上留下众多的动人的故事。红井的故事,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为广泛的红色故事之一。1933年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各机关从叶坪迁到了沙洲坝,分别驻扎在以沙洲坝村为中心的各个村子里。沙洲坝为此成为中央党政军群等机关在瑞金的第二处驻地。在沙洲坝居住期间,毛泽东先后写下包括《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在内的30余篇光辉著作,同时为身体力行做了众多关心群众的实事,瑞金沙洲坝成为毛泽东群众路线的重要发源地。为乡亲们开挖红井,就是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一个事例。苏区时期,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加上中央机关的进驻,军民用水顿时更加紧张。看到群众在挑池塘里的水喝,毛泽东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红军长征之后,国民党把这口井填了,但乡亲们晚上又暗暗地把它挖开。1951年,中央派出慰问团来到瑞金,沙洲坝村民把

Copyright 2017瑞金非遗    备案号:赣ICP备05006704号    访问量: 9030人次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