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2022-09-23
茶灯制作技艺
描述: 《瑞金茶灯》始创首演及主要流传脉络:瑞金茶灯,它起源于明代,是根据古时瑞金的茶山人丑时掌灯赶市,酉时挑茶回家,一路之上留下叠叠茶歌,担回串串星光的美景创作而成。它是“绵江八景”之一“铜钵茶歌”最精彩的表现。瑞金茶灯,始创于瑞金境内赣江源头的日东、壬田、叶坪、九堡乡(镇)等古代茶乡,流行于瑞金民间。在瑞金境内的观音岽、龟龙山、铜钵山等茶林采茶的季节,当地茶农上山采茶,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形成了瑞金客家山歌独特风格。由此演变成耳熟能详的“采茶歌”。康雍乾时期,瑞金的观音岽、龟龙山、铜钵山茶叶销路畅通,茶业兴旺。每逢新茶上市,街上茶酒飘香,茶歌飞扬。茶乡人喜欢唱茶歌、串茶灯成了古时瑞金的节庆习俗,最终成为瑞金古代精典文化“绵江八景”中著名的 “铜钵茶歌”而饮誉古今。瑞金客家茶灯传承有序,特色鲜明。每逢喜庆节日,特别是春节期间,城乡众多民间茶灯队扎灯编词,新排茶歌茶舞,一直活跃在瑞金的大街小巷、村村寨寨。瑞金茶灯,其音乐取材于瑞金客家山歌中的灯腔和茶腔。道具制作以竹料、彩纸、彩布制成茶蓝式大
-
02
2022-09-23
瑞墨制作技艺
描述: 传统中国墨锭,当代多以徽墨为主。在清代,行销于二十三行省、岁岁进贡朝延的瑞墨,同样是传统墨锭中的璀璨明珠。作为六朝贡品的瑞墨,质地细腻,黝黑发亮,墨汁泛紫光,气味芬芳,质量上乘,宜书宜画宜藏。“瑞金墨、雩都烟、杭州扇、广东盐......”在南方客家地区广为传诵的《客家三字经》里,瑞墨是文房类唯一编入正文的特产。相传瑞墨祖师为苏东坡。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寓瑞金东明观数月,白天畅游山水吟诗题句,夜间则常与观中老道秉松明而论道。其间,东坡因常见瑞金农家夜晚用松明代烛照明,逐与老道言及松烟制墨古法。老道录而传之,始开瑞墨松烟墨先河。悠悠千载,墨坊至今还保留着每年大年初五祭拜坡公祖师的传统。瑞墨发端于宋,历元、明数代,盛行于清。至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瑞墨引进徽州桐油点烟工艺,瑞金始有油烟墨。同治瑞金县志记载:“瑞金造墨未详至何时,雍正间尤寂寂,今则肆中日役数百人,锦囊丹检,盛行于四方。子墨客卿什珍于四谱,亦一时美谈也”。《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乾隆59年开始有江西巡
-
03
2022-09-23
瑞金玉雕工艺
描述: 玉雕是中国独有的技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朝代,玉雕有着不同的造型与特色。东方人往往用玉来比喻人的德性,儒家讲究“君子必佩玉”,“无故,玉不去身”。正因为东方人对美玉的万般垂爱,玉雕工艺得到长足发展,诞生了无数的艺术瑰宝。在玉雕工艺传承至今的八千多年中,一代代先民毕其一生研究和传承玉雕工艺,传承下一脉脉风格各异的玉雕流派。瑞金地处山区,玉雕工艺玉雕工艺流传较少,以刘氏一脉为主。瑞金玉雕在选材上,以本地出产的萤石和黄蜡石为主,萤石晶体呈玻璃光泽,颜色鲜艳多变,质脆;黄蜡石又名龙王玉,因石表层内蜡状质感而得名,它结构紧密,韧性强,品质良好的黄蜡石有着田黄般的颜色、翡翠的硬度,硬度好、透度高、色彩鲜艳丰富,是玉雕的好材料。在雕工上,瑞金玉雕工艺属于扬州工,多以炉瓶、人物、花鸟、走兽、仿古、山子雕为主,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于一体,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基本特征。光绪年间,瑞金县黄柏乡刘起芊,携子于扬州一带经商
-
04
2022-09-23
瑞金酸菜制作技艺
描述: 酸菜,古称菹,瑞金称其为“擦菜”。《周礼》中就有其大名。制作酸菜的初衷是为了延长蔬菜保存期限。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菹菜者,酸菜也”,即类似今天的酸菜,由此可见,中国酸菜的历史颇为悠久。瑞金是客家聚居地和中转地,各地酸菜制作技艺随着先民迁徙在这里汇聚,并根据瑞金当地气候和果蔬品种,经过千百年的演变,逐渐融合成具有瑞金特色的酸菜制作技艺。瑞金制作酸菜通常用坛子,古时家家户户均有酸菜坛子。出坛的酸菜酸香味醇,味道咸酸,口感脆生,色泽鲜亮,香味扑鼻,不仅是佐餐佳品,而且有保健作用。浸泡的主材根据季节不同,一般选择风菜、萝卜苗、刀豆、黄瓜和白菜等产量大、口感佳的蔬菜。制作酸菜的坛子,大的用酒瓮,小的用盐罐。瑞金制作酸菜在蔬菜入坛之前,需将蔬菜仔细清洗后晾晒,待其蔫萎,收起用手揉擦,把纤维软化,揉擦时撒上盐,让纤维容易揉软。瑞金的农家对揉擦菜叶这道工序非常看重,为此农家一般把酸菜叫做“擦菜”。晾晒揉擦之后,用开水烫熟,塞进口小肚大的坛子,倒入晾凉的米汤,加入适量的盐后压上一块大鹅卵石并封住
-
05
2022-09-23
瑞金牛肉汤制作技艺
描述: 中国古代,不得私杀耕牛,合法杀牛需经报备,在官府的监督下杀牛,牛筋、牛角、牛皮作为战略资源必须上交官府,牛肉则成为餐桌上的美食。烹煮牛肉,在古代史书及小说中最常见的是卤牛肉,而在客家瑞金,一道简便的牛肉汤,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成为客家人最喜爱的美食。遍布在瑞金大街小巷的牛肉汤店,是最早的中式快餐店。瑞金人的一天往往是从一碗牛肉汤开始,不管是早餐、中餐还是晚餐,牛肉汤店里都是食客云集。一碗牛肉汤,一碗米饭是瑞金人的标配。调料摆在桌上,由食客自行搭配,加入红薯粉的汤液裹着褐红色的牛肉,用瑞金独有的姜刷刷上金黄的姜末,加点店家秘制的火红剁椒,撒上鲜绿的葱花和芹菜,瞬间就点燃了食欲,就着米饭,味蕾得到充分的满足,并保证了丰富的营养。1993《瑞金县志》记载的传统食物牛杂烩,就是传统牛肉汤。据传有一位瑞金先民打屠杀牛,每次集市结束,都会有一些边角料积压留存。这些边角料既卖不出什么价钱又难烹煮。聪明的先民支起铁锅,烧起热水,投入牛骨,熬出汤汁,再把牛肉边角料切碎倒入热锅里烹煮。出锅后的牛肉汤浓香扑
-
06
2022-09-22
客家咸鸭蛋腌制技艺
描述: 客家咸鸭蛋腌制技艺,是以新鲜鸭蛋为主要原料,经腌制成再制蛋的传统技艺。我国很早就有腌制咸鸭蛋的传统,南北朝时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就有“率二斗,及热下盐一升和之。汁极冷,内瓮中,浸鸭子。一月任食。煮而食之,酒食俱用。咸彻则卵浮”的记载,这是目前所知咸鸭蛋腌制技艺最早的记载。咸鸭蛋腌制技艺随客家先民南迁而带入瑞金,瑞金客家先民在传承传统的采用盐水(或杬木汁)浸泡的液态腌制方法基础上,逐渐摸索出用富含硒、钙、锌等微量元素的红壤泥裹浆的固态腌制方法。由于制作简单方便,营养丰富,老少皆宜,该技艺一代代传承了下来。该技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腌制,其中尤以壬田镇、万田乡的咸鸭蛋最为出名,是“壬田三宝”之一。咸鸭蛋是贫苦农民的佐餐佳品,在物资缺乏的年代,深受老百姓喜爱。2015年12月,有着50多年腌制咸鸭蛋经验的廖秀英老人成立了廖奶奶咸鸭蛋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咸鸭蛋产业化发展。2018年3月,以廖奶奶咸鸭蛋为代表的瑞金咸鸭蛋,正式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发展,客家咸鸭蛋
-
07
2022-09-22
手工艺术模具雕刻钢模技艺
描述: 瑞金手工艺术模具雕刻钢模技艺,由传统雕版技艺传承发展而来。在传统印刷中,文字、图画主要为平面木刻雕版印刷。随着历史的发展,开始有了立体模具的需要,历史上最早出土的模具为唐朝的月饼模具,唐宋时期,模具被广泛运用于月饼、泥塑、陶瓷等生产中,模具雕刻技艺被传承人严恩荣应用于钢模雕刻,传统与现代生产科技的集合,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手工钢模雕刻技艺,是在钢坯上用工具纯手工进行雕刻。传承人根据预先的设计,在钢坯上绘制出图形,用大凿雕刻出大型,进而用小凿等工具逐步细化,按图形复杂程度历时半年至一两年才能完成雕刻,再经过打磨和抛光,诞生一件艺术钢模。从图纸到立体模具,是艺术创作的过程,需要传承人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精炼和提取艺术形象,过程中反复用泥胚在模具上压出造型进行检查,经过不断调整,最终艺术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娴熟的刀法需要常年累月的训练,枯燥的雕刻过程极为考验耐心,大多钢模都有着精细的脉纹、发丝和细节,这些精微处需要非常小心,一点失误可能导致数月功夫前功尽弃。瑞金手工钢模雕刻技艺在形象
-
08
2022-09-22
瑞金鱼圆制作技艺
描述: 瑞金是重要的客家聚居地和集散地,客家人热情好客,尤其重视待客的规矩,各种宴席和款待贵客必备有传统的“八大碗”,其中,鱼圆是最具瑞金特色和最考究厨师功力的一道菜。瑞金鱼圆原名鱼团,早在唐开元三年,即公元715年,由当时的鱼贩子首创而成,当地农谚曰:“先有鱼圆汤,后有瑞金县”,足见源远流长。瑞金鱼圆由选鱼、清鱼料、刨鱼肉、搓鱼酱、配蛋清、兑水放盐、搓鱼酱、试水、挤料团入锅、半熟成型捞起、摊凉、煮汤、配料等十余道工序制作而成,通常选用2斤左右的皖鱼,取两侧肥厚无骨鱼肉,刨鱼肉讲究下刀轻,要求刮出的鱼肉尽量细腻,搓鱼酱是把刮好的鱼料倒入陶盆反复揉搓,看似简单,实则是最见厨师功力的工序,下手轻重,揉搓时长,何时加蛋清都需要经验,盐的多少直接决定鱼圆的成败,合适的盐量能让搓好的鱼圆能浮于凉水水面,因此,试水是检验鱼圆是否成功的环节,各个环节环环紧扣,步步精细讲究。瑞金鱼圆不加任何淀粉,出锅的鱼圆色泽洁白如玉,口感鲜香嫩滑,浓厚的姜汁刺激味蕾,满嘴都是鱼圆的鲜甜,让人大开胃口。